笔者看到这本书书名,又见这是伍绮诗的长篇处女作,因此以为这是讲述男女凄美爱情的小说,或者与国内被少男少女追捧着叫好并且看着落泪的《追风筝的人》之类的通俗小说,没料到这是一本讲述华裔家庭的小说。准确地说,这本书讲述了赴美华工子弟詹姆斯·李和美国女生玛丽琳以及他们子女生活的故事。
小说涉及的元素很多,例如历久弥新的种族歧视,性别歧视,青少年叛逆,兄弟姐妹之情以及跨种族婚姻。
小说开篇,李家二女儿莉迪亚的失踪和最终发现溺亡带给了这个家庭巨大的冲击, 伍绮诗这位华裔作家所写的这本书虽然是处女作,但是诚然她已经发表过不少小说和散文,小说在倒叙和插叙中不断转换,而且小说发展路线却始终清晰,其对小说的情节和结构驾驭能力可见一斑。这件惨案一下子扯起巨波,首先是几近奔溃的玛丽琳和詹姆斯,其次是感觉发现了什么秘密的哥哥内森,还有被动接受各种情况的小妹妹汉娜。
原以为詹姆斯和玛丽琳只不过是难以接受丧女之痛,而内森也是一时间对于失去妹妹无法接受。但是伍绮诗却将时间倒回,拉出一段往事的线轴将整个事件的根源都慢慢复现了一遍。
其实作为父亲的詹姆斯,从小就是受人歧视的华工子女,因为父母地位低下以及周围同学对他的歧视,他期望融入社群的梦想被打破,他唯有努力展现学术上的天赋,以此来获得存在感和认可。而母亲玛丽琳则出身于一个美国单亲家庭,母亲全心全意地作家庭主妇,为其提供一切条件去得到更好的教育,但是最终也只是希望她能够找到更好的哈佛男人,成为一个善于持家的主妇。一个学生一个教授,本来这种不平等关系下的恋爱值得怀疑,但是玛丽琳的一吻却让两人明白,其实他们正好各取所需,玛丽琳对他的吻表示着詹姆斯最终因为某种特质,不管是学术还是个人品质,得到了白人的认可,而詹姆斯七年的哈佛本硕学位也使得他成为玛丽琳的理想男人。
一个家庭的展开却留下了一个问题,因为接下来的怀孕和生活,玛丽琳不得不牺牲自己去医学院做女医生的梦想,来为这个家庭做饭照顾孩子,她本来希望自己能够在几年后重返学校,但是这种琐碎而平凡的生活让她面临不得不择其一的困境。于是玛丽琳酝酿了一场悄无声息的逃离,引起了家里人的惶恐。小说中似乎包括邻居或者警官都表现出了一种玛丽琳这个白人最终受不了詹姆斯这个华裔的姿态,当然小说中这也反衬出了詹姆斯十分敏感的心态,以至于他人虽然并非这个意思但是仍然会被误解。两个孩子都希望母亲能够回来,二女儿莉迪亚甚至默默许下愿望希望母亲回来,她将会用尽全力去取悦母亲。
九个星期后,因为察觉了再度怀孕,玛丽琳才回归了家庭,虽然有些失望,但是当莉迪亚表现出对生物、化学等学科知识的喜爱的时候,她找到了新的动力。她决定将自己的期望都寄托在莉迪亚身上,她即将作为玛丽琳的继承者完成玛丽琳的梦想,成为一个伟大的医生。这种强烈的渴望和期待,使得莉迪亚被玛丽琳倾注了无比的关爱。而显然莉迪亚一开始受宠若惊,然而长此以往,莉迪亚却发现母亲是完完全全地将莉迪亚当做了另一个自己,她对莉迪亚的生活开始横加干涉,她不断地送莉迪亚关于生物、化学、物理的科目,甚至迫使她不断超前去学习医科知识。
而莉迪亚作为一个孩子,本来便是因为取悦和顺从母亲才不断地告诉母亲自己对那些母亲学过的科目很感兴趣,其实这个孩子不过是为了取悦自己的母亲而伪装成了另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母亲幻想中的女儿,那个成绩优异且对着医学相关的学科有着强烈兴趣的天才儿童。莉迪亚在之后的成绩的下滑以及表现出来的越来越孤单其实表明了这一点,然而玛丽琳却没有意识到这点,她看到女儿依旧在努力,她看到女儿伪装的笑容,她以为是她还没有把调教得更专注和认真,她更加变本加厉,但是她却没有想到其实对于女儿的这种培养从一开始就是错的,她所谓的爱其实正化成一个牢笼死死地囚禁着莉迪亚,从每年生日的礼物,到每次学校的测验学习,这些无不形成一种满怀着期许的压力,莉迪亚不能让母亲失望,于是只有逼迫自己继续去伪装。而这使得她萌生了一种人格分裂,而唯一能够带给她安慰的哥哥内森却因为父母对其的忽视而产生了嫉妒,并且由于嫉妒而使得他对莉迪亚的态度有了转变,而且当他发现莉迪亚开始与品行不端的邻居孩子杰克接触的时候他更是怒不可遏,于是他迫切地希望逃离这个家庭,甚至于忽视了莉迪亚对其安慰的需要。
随着这种事态的发展,内森最终被哈佛提前录取而获得了离开家的束缚的机会,而莉迪亚却因为学校课程的不及格而陷入更深的束缚。莉迪亚用掩藏内森的录取信的方式不断地延迟内森离开,然而最终是纸保不住火,其实暗暗迷恋着内森的杰克将录取信一巧妙的方式送给了对方。而内森在一次发现莉迪亚撕毁了哈佛给他的邀请函的时候,他怒不可遏,两人的关系最终成了僵局,此后莉迪亚愈发变得孤单,而内森也决心将这个家庭放之脑后。
其实将原书名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翻译成了《无声告白》,似乎存在这一定的误导性,仿佛意指着最后杰克对内森的不为人知的迷恋,但是其实作为人物主角,几乎所有人都拥有着自己的秘密,除了莉迪亚,无论是内森、汉娜、还是詹姆斯、玛丽琳,他们似乎都隐藏着一个深受原生家庭影响的自我。正如詹姆斯一直鼓励和期待莉迪亚能够成为受人欢迎的人,期望他能够立即融入集体,于是无形中也在不断给女儿施加压力。而与此同时,由于丧女之痛而受到玛丽琳谴责的詹姆斯最终也发现自己其实也没有受到认可,于是将自己的助教——华裔路易莎作为避难所,开始逃避现实并且偷情,最终却被玛丽琳发现,以至于事态一度弄得不可收拾。
其实读者看到最后会发现,莉迪亚的死却是是如开篇中李家人所自我怀疑的那样,是由多重叠加的因素造成的,最为主要的因素是母亲给予对她的不理解而对她提出过于严苛的要求,并抱有过分的期望,不过,由于父亲没有化解这种问题,反而将自己曾不受欢迎而希望孩子受欢迎的期望也强加在了莉迪亚身上,这让莉迪亚更觉得喘不过气来,与此同时也更加孤独,而被莉迪亚视为安慰的内森已然陷入了对他的愤恨之中,逃离了这个家去上大学而抛弃了她,更让她难过的,是她以为对她有兴趣的杰克其实是一个对她哥哥感兴趣的同性恋,这种无尽而叠加的打击,让这个女孩最终不得不忍受无尽的孤独,直至最后做出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决定——自尽。
其实这个小说也算是一记警钟,但是它并非仅仅是为父母敲响,更是为孩子们敲响,正如扉页所说,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许,找到真正的自己,其实莉迪亚的死亡很大一部分也是她自身的原因,她倘若停止取悦父母而转而合理地表达出内心的想法,或许情况就会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