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流氓
文/南湖居士
十二月十日,《中国知网》向退休教授致歉,据说七十多万元赔偿款都全部到位。从老人的话“下载自己的文章也需要付费”,我们知道了一条信息:互联网免费时代的结束,并没有真正惠及广大创作者,反而给店大欺客的“恰烂钱”提供了条件,得算是现代版“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了。
然而,当“知网”败诉后,将擅自收录的文章删除之际,老教授却表示,仍希望作品在平台继续传播,这又是一种尴尬了。想来,写的东西能够走到更多朋友面前,便是作者莫大的心愿。由此引发了另一个问题——探索新知的意义为何?倘若只是赚钱,未免显得太过狭隘,因为知识的价值,本来足以造福千万家,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所以说知识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那么,要发挥知识的价值,首先需要知识的普及。换而言之,群众有机会接触最新的科研成果,知识的意义才能得以实现。十分遗憾,随着会员特权的遍地推广,老百姓获取新知的途径愈加狭窄。读书必须花钱,查资料必须花钱,听歌看电影统统必须花钱。给大家的印象是穷人不配,学习也好,娱乐也罢,逐渐变成了有钱人的专利。诚然,我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腰包鼓了起来,或许不差钱,姑且不论还有挺大一部分低收入群体,日常经济压力应该是不小的。可是有钱没处买去的困境,亦是经常遇见的烦恼吧。比如一位记者注意到,目前在“中国知网”检索胜诉教授的名字,结果是未找到有相关论文。究竟此刻的生杀大权,牢牢掌握在少数几家垄断平台的手里,一旦任性地下架,就要彻底的离开公众视野。
这时,我们惊讶的发现,知识产权兴起早已违背初衷,不仅保护不了创新,倒是间接地损害着全民接受教育的公共权力,沦为了阻碍社会发展的绊脚石。要问是什么形成了科学和文艺领域的壁垒,其中的大原因,在于资源的不断集中。开始的囤积居奇,就是后来随便涨价的铺垫。最典型的例子,要数“单片付费”模式的流行。凭借“全网独播”的噱头,即使充值了会员都不行,还要逼着观众额外掏钱。反正是越来越贵的节奏了,但是服务质量完全跟不上,甚至不如以前,令人感觉极为不爽。那无底线的营销,把知识产权当作牟利的工具去发横财,不过是纯粹的耍流氓而已,哪里又有道理可讲呢?
虽说商业有逐利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对促进市场繁荣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其实是无可厚非的,我以为,适可而止却依然很有必要。具体一点分析,则是尊重知识产权必须划出一个合理的范围,才有可能解决好知识产权公利性与商业化之间的关系。一是看清买断机制的负面影响,一锤子交易实际上是资本侵蚀劳动的霸王条款。唯有细水长流使得创作者远期获益,终会打破个别流氓平台的发行垄断。二是创造多元化的选择空间,鼓励非盈利性的分享交流。既然无偿浏览借阅的图书馆,取得了法律层面的认同,运用于网络中理当同样如此。凡是公益的,不应牵扯盗版侵权纠纷;凡是收费的,报酬归属原创作者所有。假使按照原则推进,我想,未来的版权环境步入正轨指日可待。
2021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