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分的故事主要是来源于生活和工作中发生的真实故事和经历,每一个故事或者人物都引发我的学习与思考,其中所涉及的人物、地点、时间等都是经过匿名化处理。
由于工作原因我们来到西部某山区小学调研乡村阅读情况。我随机访谈了一个五年级的小女孩月月(化名),在我介绍完我今天的访谈目的后,还没有正式的开始访谈,月月就侃侃而谈对学校的图书角的看法,并且上升到感恩报效祖国的高度。
月月说:“我家以前是住在山上的,非常的贫穷,爸爸妈妈都上不起学,现在我们搬下来有房子住,并且我还可以在这么好的学校里上学。国家对我们贫困户的帮助可大了,有“两免一补”一政策,还有贫困户补住政策,上学全是免费的,真的太幸福了。我们学校里今年有叔叔阿姨们捐赠的图书角,我可以随时去看自己喜欢的书,我最喜欢的书《世界遗产在中国》,我在里面看到好多的旅游景点,我长大了也要学习好多的语言,我想去不同的国家看看,我感恩国家对我的帮助,我长大要报效国家”。
月月如此一番的讲解,让我和同行的小伙伴都惊讶于一个五年级的孩子为什么知道这么多?甚至都觉得这个孩子对政策的了解程度感觉不像是这个年纪该懂的事情?感觉到她有点“又红又砖”,像是学校找的“托”一样?
继续深度追问后了解到,月月搬下山来主要是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家里还有一个弟弟和妹妹。爸爸妈妈外出打工了,爷爷奶奶不认识字,学校或者村里有什么优惠政策或者是帮助都是她陪着爷爷奶奶去听去学习,每次都是她负责签字,爷爷或者奶奶按手印家。
不仅如此,月月每天回家还会帮助做一些家务,比如洗洗碗做做饭等。每当谈到国家的时候,月月都满怀激动的心情感恩国家对她的帮助,她渴望通过读书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并且说:“我将来一定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要为社会做一点贡献以感谢大家对我的帮助”。
越走访越发现,其实在山区里像月月这样我们看似“又红又砖”的孩子还有很多,因为贫困他们过早地承担起了家中的事情,有了这个年纪不该有的成熟。
古语云“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就是真实地写照,但是在这些孩子的身上可以看到他们的韧性和勇敢,他们对别人或者国家的一点点帮助都铭记于心,并以此来激励自己不断地向前努力,将来回报社会和国家。公益资助应该给山区这样积极上进的孩子,未来必将影响孩子的一生,相信他们的未来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