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期:《国风·豳风·七月》
田园牧歌的生活总是让现代人畅想,《诗经》中的先民有很多生活在原野,过着质朴无华的田园生活。可他们的生活真的只有宁静而没有愁苦吗?今天我们要分享的诗《七月》是诗经中著名的田园生活篇章,人们辛勤劳作,秋收冬藏,凭着自己的力量去追求活着的快乐。也许它会与我们想象中的田园生活不同,但它力量会让我们自愿放弃想象,去感受千年前最真实的悲欢。
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bì)发(bō),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豣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词句注释
七月流火:火(古读huǐ),或称大火,星名,即心宿。流,流动。每年夏历五月,黄昏时候,这星当正南方,也就是正中和最高的位置。过了六月就偏西向下了,这就叫做“流”。
授衣:将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女工。九月丝麻等事结束,所以在这时开始做冬衣。
一之日:十月以后第一个月的日子。以下二之日、三之日等仿此。为豳历纪日法。觱(bì)发(bō):大风触物声。
栗烈:或作“凛冽”,形容气寒。
褐:粗布衣。
于:犹“为”。为耜是说修理耒耜(耕田起土之具)。
趾:足。 “举趾”是说去耕田。
馌(yè):馈送食物。亩:指田身。田耕成若干垄,高处为亩,低处为畎。田垄东西向的叫做“东亩”,南北向的叫做“南亩”。这两句是说妇人童子往田里送饭给耕者。
田畯(jùn):农官名,又称农正或田大夫。
春日:指二月。载:始。阳:温暖。
仓庚:鸟名,就是黄莺。
懿(yì):深。
微行:小径(桑间道)。
爰(yuán):语词,犹“曰”。柔桑:初生的桑叶。
迟迟:天长的意思。
蘩(fán):菊科植物,即白蒿。古人用于祭祀,女子在嫁前有“教成之祭”。一说用蘩“沃”蚕子,则蚕易出,所以养蚕者需要它。其法未详。祁祁:众多(指采蘩者)。
公子:指国君之子。殆及公子同归:是说怕被公子强迫带回家去。一说指怕被女公子带去陪嫁。
萑(huán)苇:芦苇。八月萑苇长成,收割下来,可以做箔。
蚕月:指三月。条桑:修剪桑树。
斨(qiāng):方孔的斧头。
远扬:指长得太长而高扬的枝条。
猗(yǐ):《说文》《广雅》作“掎”,牵引。“掎桑”是用手拉着桑枝来采叶。南朝乐府诗《采桑度》云:“系条采春桑,采叶何纷纷”,似先用绳系桑然后拉着绳子采。女桑:小桑。
鵙(jú):鸟名,即伯劳。
玄:是黑而赤的颜色。玄、黄指丝织品与麻织品的染色。
朱:赤色。阳:鲜明。以上二句言染色有玄有黄有朱,而朱色尤为鲜明。
葽(yāo):植物名,今名远志。秀葽:言远志结实。
蜩(tiáo):蝉。
陨萚(tuò):落叶。
貉:通“祃(mà)”。田猎者演习武事的礼叫祃祭或貉祭。于貉:言举行貉祭。《郑笺》:“于貉,往博貉以自为裘也。”
同:聚合,言狩猎之前聚合众人。
缵(zuǎn):继续。武功:指田猎。
豵(zòng):一岁小猪,这里用来代表比较小的兽。私其豵:言小兽归猎者私有。
豜(jiān):三岁的猪,代表大兽。大兽献给公家。
斯螽(zhōng):虫名,蝗类,即蚱蜢、蚂蚱。旧说斯螽以两股相切发声,“动股”言其发出鸣声。
莎鸡:虫名,今名纺织娘。振羽:言鼓翅发声。
穹:穷尽,清除。窒:堵塞。穹窒:言将室内满塞的角落搬空,搬空了才便于熏鼠。
向:朝北的窗户。墐:用泥涂抹。贫家门扇用柴竹编成,涂泥使它不通风。
曰:《汉书》引作“聿”,语词。改岁:是说旧年将尽,新年快到。
郁:植物名,唐棣之类。树高五六尺,果实像李子,赤色。薁(yù):植物名,果实大如桂圆。一说为野葡萄。
菽(shū):豆的总名。
剥(pū):读为“扑”,打。
春酒:冬天酿酒经春始成,叫做“春酒”。枣和稻都是酿酒的原料。
介:祈求。眉寿:长寿,人老眉间有豪毛,叫秀眉,所以长寿称眉寿。
壶:葫芦。
叔:拾。苴(jū):秋麻之籽,可以吃。
樗(chū):木名,臭椿。薪樗:言采樗木为薪。
场:是打谷的场地。圃:是菜园。春夏做菜园的地方秋冬就做成场地,所以场圃连成一词。
纳:收进谷仓。稼:古读如“故”。禾稼:谷类通称。
重:即“种”,是先种后熟的谷。穋(lù):即稑(lù),稑是后种先熟的谷。
禾麻菽麦:这句的“禾”是专指一种谷,即今之小米。
功:事。宫功:指建筑宫室,或指室内的事。
索:动词,指制绳。綯(táo):绳。索綯:是说打绳子。上两句言白天取茅草,夜晚打绳子。
亟:急。乘屋:盖屋。茅和绳都是盖屋需用的东西。以上三句言宫功完毕后,急忙修理自己的屋子。因为播谷的工作又要开始了,不得不急。
冲冲:古读如“沉”,凿冰之声。
凌:是聚集的水。阴:指藏冰之处。蚤:读为“爪”,取。这句是说取冰。
献羔祭韭(jiǔ):这句是说用羔羊和韭菜祭祖。《礼记·月令》说仲春献羔开冰,四之日正是仲春。
肃霜:犹“肃爽”,双声连语。这句是说九月天高气爽。
涤场:清扫场地。这句是说十月农事完全结束,将场地打扫干净。一说“涤场”即“涤荡”,“十月涤荡”是说到了十月草木摇落无余。
朋酒:两樽酒。这句连下句是说年终燕乐。
跻(jī):登。公堂:或指公共场所,不一定是国君的朝堂。
称:举。兕(sì)觥(gōng):角爵。古代用兽角做的酒器。
万:大。无疆:无穷。以上三句言升堂举觞,祝君长寿。
译文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十一月北风劲吹,十二月寒气袭人。没有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带着妻儿一同去,把饭送到向阳的土地上去,田官十分高兴。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春天阳光暖融融,黄鹂婉转唱着歌。姑娘提着深竹筐,一路沿着小道走。伸手采摘嫩桑叶,春来日子渐渐长。人来人往采白蒿,姑娘心中好伤悲,害怕要随贵人嫁他乡。
七月大火向西落,八月要把芦苇割。三月修剪桑树枝,取来锋利的斧头。砍掉高高长枝条,攀着细枝摘嫩桑。七月伯劳声声叫,八月开始把麻织。染丝有黑又有黄,我的红色更鲜亮,献给贵人做衣裳。
四月远志结了籽,五月知了阵阵叫。八月田间收获忙,十月树上叶子落。十一月上山猎貉,猎取狐狸皮毛好,送给贵人做皮袄。十二月猎人会合,继续操练打猎功。打到小猪归自己,猎到大猪献王公。
五月蚱蜢弹腿叫,六月纺织娘振翅。七月蟋蟀在田野,八月来到屋檐下。九月蟋蟀进门口,十月钻进我床下。堵塞鼠洞熏老鼠,封好北窗糊门缝。叹我妻儿好可怜,岁末将过新年到,迁入这屋把身安。
六月食李和葡萄,七月煮葵又煮豆。八月开始打红枣,十月下田收稻谷。酿成春酒美又香,为了主人求长寿。七月里面可吃瓜,八月到来摘葫芦。九月拾起秋麻子,采摘苦菜又砍柴,养活农夫把心安。
九月修筑打谷场,十月庄稼收进仓。黍稷早稻和晚稻,粟麻豆麦全入仓。叹我农夫真辛苦,庄稼刚好收拾完,又为官家筑宫室。白天要去割茅草,夜里赶着搓绳索。赶紧上房修好屋,开春还得种百谷。
十二月凿冰冲冲,正月搬进冰窖中。二月开初祭祖先,献上韭菜和羊羔。九月寒来始降霜,十月清扫打谷场。两槽美酒敬宾客,宰杀羊羔大家尝。登上主人的庙堂,举杯共同敬主人,齐声高呼寿无疆。
这首《国风·豳(bīn)风·七月》是《诗经·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它描绘了一幅生活在豳地的人民生活劳动的图景。豳地在今天的陕西省,是周朝先民所居住的土地。《汉书·地理志》云:“昔后稷封斄(tái),公刘处豳,太王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这段话大致上厘清了周人部族发展的脉络,周人的祖先后稷的封地在斄(陕西省武功县西南),公刘的时代周人的驻地变成了豳地,太王亶父时迁徙到了岐,后来经历了文王武王的时代,周人建立了庞大的周王朝。这段内容,还提到了周人的一个民族特色,“好稼穑,务本业”,比起擅长铸造占卜的商人,周人的确更擅长农耕。因此,在周人先民生活的土地上,诞生了这首宏大的耕作诗篇,也就不足为奇了。
《七月》向我们展现出先秦诗歌最恢宏的气度,就其本身而言,精、深、博、真的特质,让我们将这首诗放在璀璨的中国诗歌史中度量时,依然能够感受到它的不凡。
劳作是《七月》的主题,在这首诗中,一年的劳作被精心的编织在时节的转换之中,然后分割为八个章节,每一宗叙事都可分为两个部分,前部分是时序性事物,后部分才是劳务内容。前部分可视为引起,后部分可视为本题。另外,在进行时序性事物的歌咏时,往往会从较远的时序咏起,循序渐进的过度到劳作的季节上来,这种将自然的事物或情感铺入四季时令的写法,让整首诗歌鲜活,形象,并具有浓厚的抒情咏叹意味。《七月》以四言为主,也杂用了五、六、七、八言等句式,所以当我们读起来时,既有整齐的节奏,又能灵活多变地适应叙事、状物、写景、抒情的需要,自然而顺畅。可以说,《七月》虽长,却长而有序,在结构和写法上达到了一种浑然天成的精致感。
我们都知道,诗经的语言是质朴纯真的,但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思考、生活却是认真而深刻的。当我们读《七月》时,最好能够以一种举一反三的心态来思考这首诗歌。例如,诗歌从七月咏起。“七月流火”,“火”是星名,也称大火,是二十八宿中的心宿。夏历七月黄昏的时候,它出现在偏西的天空上,随着夜深,逐渐下沉,“流”就是形容逐渐下沉的样子。后世人通过研读这首诗歌,可以对当时的天文历法进行考证。诗中使用的是周历,我们今天普遍使用的农历,传说是夏朝制定的,所以也叫夏历。周历以夏历十一月为正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以及四、五、六月,都与夏历相同。“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即夏历的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蚕月”,即夏历的三月。戴震在《毛郑诗考证》中指出:周时虽改为周正(以农历十一月为正月岁首),但民间农事仍沿用夏历。了解了历法,人们就可以进一步推算当时的农时、确定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以及相关的政治、祭祀、民俗各类活动。可以说,《七月》是一柄钥匙,人们通过它打开了通向过往的大门,在深邃的时间涡流中感受文明的起源。
清末学者吴闿生在《诗义会通》中说:“此诗天时、人事、百物、政令、教养之道,无所不赅,而用意之处尤为神行无迹。神妙奇伟,殆有非语言形容所能曲尽者。洵六籍中之至文矣!”这是对《七月》的极高赞誉,但并不过分,因为历代名家在解读《诗经》时,对于《七月》包罗百态的广博屡有溢美之词。《七月》也确实当得起这些赞誉。在《七月》所描绘的广袤图卷中,生活、社会、个体、国家,被浓缩在语言平实的诗篇之中,它如同诗歌中的《清明上河图》,细细品味,总会在某个角落发现惊喜。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七月》并没有因为迁就结构技法或是思想表达,就丢失了先秦诗歌最可贵的真情。春夏蚕桑耕作,秋天收获入仓,冬季打猎服杂役,这些就是普通人要承受的生活辛劳,辛劳中有些许快乐,快乐过后又要面对更大的艰难,当我们看到在黄鹂歌唱的阳春佳节,女子挎着深深的篮子,沿着一条小路走向桑林的桥段时,这是生活的美好。“春日迟迟,采蘩祁祁”,春天的白昼长而又长,采集的白蒿多而又多,不言劳苦,其辛劳的感慨又充溢于字里行间。悲与喜的跌宕是人类生命的主题,诗歌中的男女老少都诚实而坦然地面对着生活的悲喜,他们会疲惫会哀叹却不会因此满心怨憎,他们会开怀会歌舞却没忘了为日后积攒粮食。最后的一幕最让人感到温馨,即使是劳作辛苦也不能剥夺人们在年尾享受片刻轻闲的快乐,或者说越是辛劳就越要在此刻享受欢愉。伴随着螽斯动股轻鸣,莎鸡振羽啼叫,以及那只在田野、檐下、门旁、床底跳动的蟋蟀身影,这样的生活还要继续,这样的场景还会在时光的角落中反复浮现。
自给自足,与世无争,乐天知命,安贫乐道,田园牧歌,尽管《七月》与我们的这些想象并不完全相同。但反复玩味这首诗,其中有朴拙处,有疏落处,有风华处,有典核处,有萧散处,有精致处,有凄婉处,有山野处,有真诚处,有华贵处,有悠扬处,有庄重处。于一首诗,得见万端,这种满足也是不多见的。
本期配乐剪辑自祁瑶《花蕊青笑笑》、祁瑶《月娘照花影》、王俊雄《荷风送香气》
第十七期:《国风•郑风•狡童》
一年一度的高考刚刚结束不久,这就意味着一批青春正好的少年男女,即将踏上人生的另一段重要旅程,同时可能也意味着恋爱对于他们不再是太“早”了。人说,少女情怀总是诗,青涩时光中的点滴,的确是凝聚着蓬勃的生命之力,那些热情与率真,会在时光的洗练中显得愈发耀眼。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国风•郑风•狡童》,讲述了一名少女单纯热烈的心事,其中辗转反侧的小女儿心思被描写的入木三分,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狡兔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词句注释
狡童:美貌少年。狡,同“姣”,美好。一说为狡猾,如口语说“滑头”之类,是戏谑之语。
彼:那。
维:为,因为。
不能餐:饭吃不香,吃不下。
食:一起吃饭。
息:安稳入睡。
译文
那个英俊的小滑头,为何不和我说话?都是因你的缘故,使我饭也吃不下。
那个英俊的小滑头,为何不与我共餐?都是因你的缘故,使我觉也睡不安。
《狡童》是一首《郑风》中的短巧情诗,它虽然不长,但韵味十足,感情热烈奔放。郑地,即今天河南的郑州一带,由于与东周王都距离不远,地处中原的核心地带,所以这里相对富庶,文化发达。郑国以美女辈出,歌乐独到驰名各国,在记述先秦历史的不同典籍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郑国乐师或美女活跃在其他国家的宫廷之中。文艺的盛行与国家的风俗习惯关系密切。郑国男女崇尚情感自由,甚至有专门为男女谈情说爱而准备的上巳节。自由交往的风气,在郑国相当流行,郑国大臣祭(zhài)仲的女儿雍姬曾问她的妈妈:“父亲与丈夫哪个亲近些?”她的妈妈答道:“父亲只能有一个罢了,而丈夫却个个男人都可做。”这个观点见仁见智,但一位贵族夫人居然用这样“不拘一格”的言论教育女儿,郑国一般人民的男女观念,那就更可想而知了。因此,《郑风》中收录了大量爱情诗,其中一些非常热辣大胆。以至于后世的学者朱熹对《郑风》颇有微词,《郑风》21篇,被朱熹《诗集传》认定为“淫诗”的就有15篇之多。朱熹讥讽郑人“几于荡然无复羞愧悔悟之萌”,这在理学盛行的南宋可谓是较为严厉的斥责,我们有幸生在更加开放的时代,可以不必去拘泥古老的道德感,这是一件幸事。
回到我们的诗歌,诗中的姑娘是一位标准的郑国辣妹,活泼大胆。这位姑娘看来是第一次遭遇爱情的小挫折,她和她的心上人正在冷战呢。可能是因为一些小误会,那位小伙儿便赌气不理睬姑娘了,也不再与她一起吃饭。姑娘是个痴情的人,一往情深的爱着小伙子,所以她患得患失,焦虑不安,竟折磨得自己每天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好,呕着气又舍不得,只好辗转反侧。
姑娘第一次遇到爱情的问题难免手足无措,但在我们这些旁观者看来,竟全是小情侣间的打打闹闹。姑娘和她的心上人,还没遇上真正的爱情风浪呢,她对小伙子的不满也不过是不同自己讲话,没陪自己吃饭,这些全是感情生活中常见的小事,但对于没有太多情感经历的人而言,的确非常介意。尤其是关上门来独自思量的时候,差不多要觉得是天塌地陷的大事了。姑娘满心委屈,受了冷落,但其实心上并有绝望,她只是有些气,这个家伙都不会甜言蜜语来哄人,她称自己的心上人为“狡童”,这是娇嗔的责骂,也是甜蜜的呼唤,就像是现在情侣间有些傻气的昵称一样,更多的是亲昵。姑娘对小伙子的责备有限而且很有分寸,没有冷酷的决绝之词。这就是骂中有爱,恨中带恋了。所谓“若忿,若憾,若谑,若真,情之至也”(陈继揆《读风臆补》)。这也恰好说明了,这对小情侣的感情原本就很好,姑娘在内心深处盼望着小伙能回来说上几句温言细语,自己也好与他重修旧好。
《狡童》的选材很小,年轻男女间的小情小爱小矛盾,远不如《七月》那样博大深远。但就是这仅仅38个字的小诗却情真意切,构思巧妙。
诗的两章通过循序渐进的结构方式,有层次地表现了女孩内心忐忑,焦虑不安的逐渐累积。第一章中小伙子“不与我言”,第二章中则“不与我食”,这不是同时并举,而是逐步发展的。所谓“不与我言”,当然不是形同陌路,彼此无言,而是相聚共餐之时的尴尬沉默;所谓“不与我食”,是这种尴尬沉默在逐渐升级,直至对方不再来找自己吃饭了。而每章内容的前两句使用第三人称叙述,像是在与女伴倾吐心中的不满;后两局则改用第二人称,仿佛遇到心上人时当面向他撒娇诉苦的娇嗔。爱情的小舟,遇到了一些风浪,正在摇摆。但我们不必为姑娘的感情担忧,这样一位活泼可爱的姑娘,想狠下心来真的不理她,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古老的《诗经》,传达的是古今相通之情,只因语言简奥,才会艰深难解。《郑风·狡童》在其中已经算得上非常直白的作品了,不仅女子的感情哀伤动人,女子的呼告也是明白如话,句句入耳。即便是如此,依然有一些紧紧抓住政治和教化的解读,《毛诗序》认为这是一首政治讽谏诗,在讽刺郑昭公偏激狂妄不能与贤人共事,郑玄则认为是讽刺郑昭公的权臣恣意妄为的恶行,至于朱熹则坚持了他对《郑风》的观感,“此亦淫女见绝而戏其人之词“。
对于这些放弃直白文本,而进行”深度挖掘“的见解,钱钟书在他的《管锥篇》中有一番非常辛辣幽默的评论:“诗必取足于己,空诸依傍而词意相宣,庶几斐然成章……尽舍诗中所言而别求诗外之物,不屑眉睫之间而上穷碧落、下及黄泉,以冀弋获,此可以考史,可以说教,然而非谈艺之当务也”。考证历史,进行教育,看来都不是这首诗的本真之意,以诗歌最淳朴的那一面出发,我们会发现,这就是一位姑娘在表达恋爱中的小矫情,而正是因为这份小小的矫情,让情感中的真实和坦然显得更加珍贵。
本期配乐剪辑自祁瑶《云间路》、闫东炜《简单与初夏》、周志华《仲夏荷花池》
第十八期:《国风·王风·扬之水》
我们在《诗经》分享的过程中,往往会感动涌上心头。这大概是因为诗经的真挚,它蕴藏的欢乐是真挚的,它包裹的痛苦也是真挚的。这些真实的悲欢让我们情动于中,也给予了我们直面现世生活的力量。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首战争分别的哀歌,它随流水而动的愁绪,也是历经千年而不衰的真情。
扬之水
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词句注释
扬之水:平缓流动的水。扬,悠扬,缓慢无力的样子。一说激扬之水,喻夫。
不流:流不动,浮不起,冲不走。束薪:成捆的柴薪,喻婚姻,在此指妻。
彼其之子:(远方的)那个人,指妻子。其,语助词。之子:是子,这个人。
不与我:不能和我。戍申:在申国戍守。申是姜姓国,周平王的母舅家,在今河南南阳北。
怀:平安。一说思念、怀念。
曷(hé):何。予:我。
束楚:成捆的荆条。楚,荆条,灌木,人多以之为柴薪。
甫:甫国,即吕国,在今河南南阳西。
蒲:蒲柳,枝细长而柔软。
许:许国,故地在今河南许昌东。
译文
平缓流动的水啊,冲不走成捆的木柴。那位远方的人儿啊,不能和我驻守申国城寨。想念你啊想念你,哪时我才能回到故里?
平缓流动的水啊,也飘不起成捆的柴草。那位远方的人儿啊,不能共我守卫甫国城堡。想念你啊想念你,哪时我才能回到故里?
平缓流动的水啊,也流不动成捆的柳枝。那位远方的人儿啊,不能与我守卫许国城池。想念你啊想念你,哪时我才能回到故里?
扬之水,是平缓的流水,望见这平缓的流水,先民们心中生出了不同的情愫。因此,《诗经》中以扬之水为题的诗歌在郑风、唐风、王风中各有一首,今天分享的这首出自王风,从扬之水不流束薪起兴,一唱三叹,回荡着士卒久戍不归,思念家乡和妻子的幽怨情思。《毛诗序》对这首诗歌主旨的解读是:“《扬之水》,刺平王也。不抚其民而远屯戍于母家,周人怨思焉。”
想要细致的了解这首诗歌,先要从它的背景谈起。“王风”是东周王国境内的歌谣。公元前771年,西周西北部的犬戎杀死周幽王,灭亡了西周。这就是我们熟知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的结局。公元前770年,幽王之子周平王姬宜臼,在一些诸侯的护送下东迁至洛邑,史称东周,疆域在今天洛阳市一带。犬戎的侵袭使得周王朝元气大伤,军事实力和领土范围急剧萎缩,平王东迁后,虽然名义上还是中国的王,但已经无力统辖日益强大的诸侯,因此平王的时代混乱动荡,星火已经遍布四野。
周平王的母亲是申国人,申国又常受楚国的侵扰。周平王为了母亲故国的安全,就从周朝抽调部分军队,到申国战略要地屯垦驻守。楚国作为南方大国,实力强大,一向桀骜,而周王朝的衰弱更让楚国行事无所忌惮,因此,战争的阴云笼罩在申国的上空。这就让驻守的周朝士兵苦不堪言了,他们背井离乡,在陌生的地方做着孤独的异客,心中当然满是凄凉孤寂,而虽然周平王没有派士兵去戍守甫、许两国,申国、甫国和许国的国君,却都是姜姓同族,在士卒们的眼中这三个诸侯国大概是不分彼此的吧。
在这首诗中,对妻子的思念与对征战连年不得安生的不满,混杂在一起,密不可分。征战迫使人离开家乡,而不能归家则让人更加厌恶战争。在士卒们的吟唱中,以平缓的水流载不动束薪为起兴,这并不似随口而为,其中大有深意。束薪就是被捆成捆的荆条。在诗经中,束薪多比喻牢固的夫妻关系,后引申指婚姻。闻一多在《诗经通义》“邶风”条中说:“析薪、束薪,盖上古婚礼中实有之仪式,非泛泛举譬也。”当代著名的《诗经》研究专家蒋立甫先生则认为:“风诗中‘薪’常连及男女婚事,如《汉广》:‘翘翘错薪’;《南山》:‘析薪如之何’;《东山》:‘烝在栗薪’等。这大约与当时婚礼的风俗习惯有关。‘束刍’、‘束楚’同此。”
先秦时代,民间男女合婚时,男家送到女家的聘礼,除羔、雁之外,定有薪柴之类的象征物品。男家把柴用红绒缠绕着送到女家;女家则把炭用红绒缠绕着回赠男家。汉代婚礼中,用蒲、苇、卷柏、女贞等。卷柏、女贞固然属于“薪”类,无可怀疑;蒲、苇亦归于先秦时代的“薪”的范畴,因此这首诗中以“薪”、“楚”和“蒲”对举,可见它们都可以称为薪类。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诗歌开篇“薪”、“楚”、“蒲”所表达的寓意了,它们在婚姻和典礼中象征着子孙繁盛,天长地久的美好祝福,戍卒们实际上是在畅想自己与妻子的美好爱情。宋朝的欧阳修在解读这首诗时,没有执着于束薪的作用,而是从场景的状态进行阐发。他认为,“曰激扬之水其力弱不能流移于束薪,犹东周政衰不能召发诸侯,独使国人远戍,久而不得代尔”,这是说缓流载不动束薪的艰难景象,就如同周朝衰弱的处境,君王不能造福于民,反而使得人们生活在分离的痛苦之中。这种解读恰巧表现了思念妻子之外,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在诗歌句式上,这首诗采用不齐整的句式,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几种,这说明诗歌带有鲜明的口语化的倾向。口语化句子,正好比较朴实,能够真切地表达出下层人民出身的士兵的口吻,起到一种亲切诚朴的效果。而三章句式完全相同,每章都在同一个地方换用两个韵的写法,结构整齐,音韵和谐,节奏缓慢,适合抒发忧郁、沉重的心情。“怀哉怀哉,曷月乎还归哉”一句反复出现三次,强烈的表达出士卒们心底深处最强烈而焦灼的思念。简单直白的文辞,长短错落的率性语句,唯有质朴的思念和真挚的盼想,让人永远无法云淡风轻的看待这份感情。
本期配乐剪辑自贾鹏芳《ホウ統あはれ》、李祥霆《紫花儿》以及周志宏《诉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