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基础》读书笔记:第一章 人际关系

第一章 人际关系

心理治疗可以定义为一种特殊的人际相互作用过程,简言之,就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是一种新的、亲密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

一、新的人际关系有三个基本要求:

(一)不批评

批评、训斥是形成神经症和人格障碍的一个重要的社会根源。神经症病人和人格障碍患者往往是不恰当批评的受害者。

非批评性态度(non-Criticalattitude)不仅不批评,还要求心理治疗者去理解病人,理解病人的抱怨所产生的全部事实经过和每一次事实发生当时病人的内心体验。这就是所谓澄清(clarification)这一心理治疗技术和概念的内容。

|“你的苦恼,我完全可以理解,因为我和你一样,也需要母亲的理解和关心。”

把“抱怨”变成了“需要",这在心理治疗中叫做reframing(把病人的言语、 观点和态度加以“再构造”或“重新制订”)。这种技术不但把消极的东西(如“抱怨”)变成了积极的东西(如“需要”),并且可以争取到共同的语言。

(二)不包办代替

指不代替病人作抉择、作决定。帮助病人的方法是启发病人思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答案。

依赖性是神经症病人最重要最普遍的弱点之一,是使病人陷于不能自拔的痛苦和困难处境之重要主观因素,是阻碍病人走向健康的一块巨大的绊脚石。

(三)不偏依(unbiasedattitude)

与病人的内心冲突双方保持等距离立场(equidistantstand)。也就是说,对病人内心世界冲突着的各方保持等距离,绝不偏向任何一方。

|离婚和不离婚的冲突,作为一种长期不能解决的神经症性心理冲突,总是更根本的生活态度甚至性格冲突的表层表现。

患得患失之心太重,是完美主义人格特征的一种表现,是深刻的不安全感的显现。

病人与配偶的冲突情感只不过是未成年前对父母的两价性依赖(ambivalentdependence)既在情感上强烈依赖父母,同时又对父母有同样强烈却往往是深埋的不满,甚至怨恨-的转移。【冲突】

二、亲密的人际关系

整个心理治疗疗程也是发展关系的过程。亲密关系之最大的治疗作用就在于"去压抑"(desupperssion)。

"接受"病人是发展关系的前提。所谓接受,指宽容病人的短处和缺点,同时又重视和欣赏病人的长处和优点。【无条件积极关注】

"理解"的操作定义是,治疗者把病人说的话用自己的语言再表达出来,并得到了病人的认可。

“尊重”意味着把人外在的属性(如美貌、学问、才能、财富、地位、权势等等)搁置一旁,而把人作为有内心体验、有思想感情、有生活追求的活生生的存在去对待,也意味着把病人作为有个人独特性、独立自主性的人去对待。

“投情”(empathy)的定义是,暂时抛开自我而与对方认同(identification)。通俗地说,投情指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力图走进病人的内心世界里去,不作任何判断和评价,去体验病人的体验。【同理心、共情】(作者翻译成投情认为,有一部分来访者如痴呆的患者无法做到共情,只能咨询师投入感情,所以他认为翻译为投情更为合适)

|就病人而言,如果他能毫无顾虑地畅所欲言,不论说什么和不论如何说,他也不担心会被看不起或被拒绝,他从治疗者那里得到帮助并不感到难为情或欠了人情债,那么可以说,病人感到他与治疗者的关系是亲密的。

三、建设性的人际关系

建设性意味着,二人关系促进病人的自我理解,增进病人的自尊、自信和独立自主精神,以及有利于潜力的发挥,病人能够把他与治疗者的关系以及发展关系的经验成功地应用于其他人际交往之中。(泛化)

神经症性态度主要有:依赖;自卑(与优越感好似一对孪生子);完美主义倾向;渴求被爱而不主动地去爱别人;对自己不接受(表现为否认、回避、借口、自我苛求等);对别人有攻击性(表现为敌意、好挑错好指责、怨天尤人、嫉妒等)。

从效应上说,如果人际关系促进了上述态度的转变,那么,关系便是建设性的。良好的治疗气氛是以病人感到轻松、随便为指标。强烈的助人动机和眼看着病人受苦且交谈无进展,却要求自己轻松自然,这一尖锐的冲突对治疗者是一种严峻的考验。

以下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反思

很多病人一心只想从治疗者那里得到帮助,却几乎不能体验交谈本身的价值和乐趣。——这常常是与治疗者本人未能很好解决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冲突有关。   

不少病人在心理治疗性交谈的当时自我感觉良好,一离开治疗者就完全是另一种心情,甚至若有所失,不知所措。有时这与治疗者的下述情况有关:

治疗者未能把心理治疗工作整合为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他们接触病人时似乎戴着面具在演戏既不大自然,当然也不显出他们真实的自我。(真诚)

治疗者强调技术而轻视关系。


关系 (第九章的内容)

第二个理念是“关系”,这个理念来自弗洛伊德,因为他首先提出治疗者跟病人之间的关系是决定治疗有没有效的关键。

他用的术语不是关系这个词而是移情。他认为一个人生下来跟他妈妈的感情是最根本的,是最原始的,一个人从生下来起跟他妈妈建立起了关系和感情,其他的一切感情哪怕是对父亲的感情,也是对母亲感情的转移,更不用说以后其他的感情。所以,病人对医生产生感情,不管是正面的、负面的都是移情。

“新的、亲密的和建设性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跟病人之间的关系是在整个过程中间不断地促进、不断地培养、不断地加以巩固和发展的,整个治疗贯彻始终。从开始治疗起,我们就得想办法跟病人建立起新的、亲密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一直到治疗结束仍然如此。为什么?因为心理治疗不外乎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也就是通过一个人际关系在起作用。

一、新的人际关系

第一,不批评。

我们知道我们的父母亲最常采用的办法就是批评子女,你这个不对,那个不对,这个不应该,那个不应该。所以我们就要采取新的关系,不批评,因为批评尤其是心理治疗师对病人进行批评,只能起反作用,不能起正面作用。这一点凡是从事心理治疗有一段时间就会体会到,批评是来不得的。

可是现在也有另外一个极端,最近几年我跟不少咨询师接触时发现这一点,那就是不管病人有多么不好的想法、多么不道德的行为,咨询师不表示任何意见和态度,跟着病人走。所以我就强调不批评并不等于跟着病人走,只是我们要在适当的时机采取适当的方式,向病人表达我们的态度和观点。不批评不等于不表态。

|他跟不少女性发生过性关系,他就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艾滋病,他为了证实自己是不是得了艾滋病,就跟一个女孩子发生了关系,让这个女孩子隔一段时间去检查,看她有没有艾滋病。这种做法,简直是把他的性伴侣当成实验动物了,这是非常不人道的。假如你真的得了艾滋病就用传染给别人来证明这一点,那也太残酷了。可是呢,我们的心理咨询师对这一点不发表任何态度和意见,我觉得这是不对的。不批评并非不表示态度,我们可以这样质疑,“你觉得这样做合适吗?你怀疑自己是不是有艾滋病,你拿一个女人来做实验,你这样做合适吗?”至少也得有质疑。所以,完全不表态是不对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精神障碍归根到底,要涉及伦理学,当然我们并不从这个角度跟病人讨论问题。


第二,不包办代替。

这一点也非常重要,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父母之命,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完全服从父母。孝者,顺也。个主意,这非常不好。我们要跟病人商量、分析,两种选择各有利弊,详细分析清楚然后让病人自己做决定,这才是正确的办法。


第三,不偏倚。

这个观点是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提的,我认为提得非常正确。不偏倚指的是病人有心理冲突,我们不偏向他的心理冲突的任何边。

有的病人强迫洗手,我到底是洗还是不洗。治疗如果偏向任何一方都只能跟病人纠缠不清。说你别洗了,他说不洗难受,非洗不可;那你就洗吧,他又觉得洗不好。反正就是你说什么,他就反着说,让他别洗了他就非洗不可,跟病人就纠缠不清。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是一个实际问题。

碰到病人有心理冲突,有两种不同的行动倾向、两种不同的评价的时候,你只要偏向一边很容易使病人偏向另外一边。

到底是离婚还是不离婚,治疗师说你们都到这个程度离了得了,那病人马上哭哭啼啼,“我实在是舍不得她”,就强调旧情难舍。治疗师说那你别离了,他说“我们实在过不下去了”。可见心理冲突的特点就是这样,两边几乎是势均力敌,所以你往这边他就往那边,你往那边他就往这边。

不偏倚,就是帮助病人分析这两者的利弊。更进一步的讨论就是,你怎么会陷到这种冲突里边的,那就是深一步的分析了。


二、亲密的人际关系

密切的关系并不一定是亲密的关系。两个人经常说话,很频繁,这是密切,不一定亲密。亲密是带感情的,不仅仅是行为。亲密还包含相互信任,这也是很难做到的,为什么?因为我们的社会是一个等级制社会,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点。不管是咱们现在的社会还是西方的社会,过去还是将来相当一段时间都跳不出这个等级制。正因为是等级制社会,所以人跟人很难亲密,因为亲密就要平等,不是一个高一个低,一个高一个低那就谈不上亲密。所以这一点即使是在夫妻之间也很难做到。

亲密非常重要,也是不容易做到的。亲密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因为只有亲密,病人才会掏心窝子的话跟你说,你才有可能深入地、详细地了解病人,所以它是一个手段,同时也是一个目的。一个有亲密关系的人,我们可以说他在很大程度上是健康的,只要他跟一个人有亲密关系,那这个人就在很大程度上健康。

有一位心理卫生专家甚至这么定义心理健康:除了自己以外至少能够爱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健康的。

如何建立亲密关系,在实际操作上我们从两点做起。

第一是接受,罗杰斯特别强调这一点,心理治疗师必须无条件地接受对方,不管他有多少毛病、多少缺点、多少短处,无条件地接受,这一点当然也难做到;

第二是理解,这个理解是什么样的理解呢?是投情的理解,是情感投入的理解,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钻到病人的内心世界里面,去体会病人的体验这样一种理解,empathy这个词现在在文献上都翻译成共情。


三、建设性的人际关系

治疗关系必须有利于双方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而不损害任何第三者的利益,这叫建设性的关系。

有时候对夫妻感情非常好,可是经常议论第三者,张三怎么不好、李四怎么不好,这就不怎么健康,具有排外性。心理治疗不能是排外性的。

总结起来一句话,就是说整个心理治疗的过程就是发展良好关系的过程。人际关系即使很好了,很不错了,我们也得重视,继续巩固和发展,不然就有倒退的危险。

精神分析就是利用移情,克服阻力(见弗洛伊德《论治疗的开始》)。

用我们的话来讲就是利用新的、亲密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克服任何阻力。什么叫阻力?凡是来自病人的阻碍心理治疗的进行和深入的都叫作阻力。

亲子关系

孩子的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亲子相互作用之中进行的。亲子关系的质量决定着社会化过程是否顺利、是否发生障碍或缺陷,也决定着社会化所可能达到的水平。

亲子之间最重要的相互作用不是说服,而是沟通。

一切人际关系无不打上亲子关系的烙印,这就是人类学家为什么特别重视亲子关系之研究的缘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