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社会的运转不需要多余的情绪,只需要结果。
“有一次去残疾人机构做志愿者,有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去到反应很大,一直抹眼泪,甚至失控哽咽,同理心同情心很强不能说不好,可是这导致现场有些扶持工作进行不下去,反而对那些身患残疾的人和带队的工作人员造成不便。"
日本留学回来的m跟我说,虽然冷冰冰的,可也说不上哪错。
这算是题外话,和我今天的笔记没有半毛钱关系,可也给了我一些启示,大场景和小情绪的矛盾,当是阅历够了方能平衡得了吧。
当下的我,情绪依然像个没头没脑的小孩一样来去自如,我也从不少对它稍加管控,经常喜怒哀有因而来,自然而去。
因而,我心澎湃如昨。
然今日的澎湃不是我的心,而是一个互联网平台,专注于生产时政类内容,它爸是上海东方报业。
一.它在创新中诞生
1.营销手段创新,多次利用具有软文风格的评论造势,发刊词,我心澎湃如昨。
2.股权结构创新,实现了外资引入和成员持股的双重突破,集资持股既是一种激励机制,也是一种风险与责任绑定机制。
3.生产模式创新,有效整合专业新闻组织和网名群体力量,刺激用户生成内容,形成新闻源。
4.话语内容创新,主打市场空间很大的时政与思想,填补市场空缺,拥有时政新闻牌照,垄断资源下的寡头竞争者。
5.传播介质创新,依托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八成内容,二成媒介,App和微信传播。
二,它有靠山也要面对挑战
1.自身定位与目标受众需求存在脱节,内容是辐射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群体,而互联网原住民对这个定位内容不感冒,再一个是当前反腐局势促使时政新闻火热,能否长久火下去是一个问号。
2.渠道建设没有跟上内容建设的步伐,应用体验,阅读体验,不友好,难以靠内容突破。
3.原创内容竞争的后劲不足,体制内资源能否持续供给,手工作业和工业生产的效率差距。
4.商业模式有待市场考验,优质内容,积累用户,二次贩卖,广告收入,变现难。时政类广告吸附效应并不强,难以开发用户池的附加值。
5.新闻问答模式效果并不明显。
三,它可期的未来,一些预测
1.引入适合的人才,将资源倾向于传统媒体弱项,功能设计,视觉设计,读者互动等,用产品思维实现整体性,差异性的用户体验。
2.转型预期与受众接受度,重度内容不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阅读习惯。
3.对时政新闻言论尺度的把握,其中红线和导向的把握,新闻人的胆识与专业格外重要。
4.盈利模式的思考,汇聚用户资源,承担集团盈利的中端而非末端。
四,它的影响力
有利于主流媒体重建网络话语权和影响力;实践有深度有思想的内容生产,并积极进行新闻整合,互动,参与和加工;重申专业主义的重要价值,有利于新闻业的认同。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