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的第一章,假想的自我与真实的成长。
这一章从五个方面谈了人生中成长碰到的问题:你有没有这样的“名校学生病”; 假想中的完美自我; 成长型思维和僵固型思维; 成长中的关系; 像一棵树一样成长。
读后收获和感想多多,书中还布置了作业,一块完成。
感受最深的事例:
01
人天生就有探索世界、接受挑战的冲动,这是我们做事的内在动机。但是,这种内在动机很容易被破坏。
对于孩子无论批评还是表扬,评价很容易带来不安,让人陷入防御心态和过度的自我关注。受害的,不仅是那些在比较中被认为“技不如人”的孩子,还有那些被拿来当作标杆的“别人家的孩子”。这些比较并不会让他们相信“我很优秀”,却会让他们相信“我必须很优秀,否则就会像隔壁那个耷拉着脑袋不如我的孩子一样”。这些孩子会比别人更焦虑,通常也更努力,但好像更不自信。他们对必经的挫折缺乏准备,也更难从挫折中复原。
02
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指向成长的动机和满足匮乏的动机,这两种动力背后,是两种不同的心智模式:成长型思维和僵固型思维。
一个秉持成长型思维的人,会认为人的能力是不断成长的,并把注意力集中在能力成长上;而一个固守僵固型思维的人,会认为人的能力是固定的,并把注意力集中在“证明自己行还是不行”上。
固守僵固型思维的人,会把挑战看作“证明自己可能不行”的风险,因而回避挑战;而秉持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把挑战看作能力成长的机会,因而迎接挑战。
固守僵固型思维的人,会认为努力是一件可耻的事,越需要努力,越说明能力不足,所以就算努力,他们也会偷偷努力。
曾有人问家庭治疗大师米纽庆:“您做了一辈子的家庭治疗,您心里理想的家庭什么样的?”米纽庆说:“一个理想的家庭,其实就是一个有修复能力的家庭。并没有一个家庭是没有冲突、没有问题的。只要这个家庭具备了修复冲突、解决问题的能力,那它就是一个足够好的家庭。”
这正是成长型视角下的家庭观。
03
我想成为一棵树……成为一棵树意味着我总是在生长,一方面往地下去伸更深的根,一方面往天空去发更高的枝;成为一棵树意味着我是连续的,我的年轮一点点变粗,新的枝叶在老的枝叶上抽出乃至我树干上的疤痕也总是留在那里,覆上一点青苔,成为我久远的印记;成为一棵树意味着我不只是在一个向度生长,我的树根和枝叶向四面八方去,从每一种视角看都生气蓬勃;成为一棵树意味着我会沙沙作响,我会摇曳着跳舞,我会迎风歌唱,但我的根基仍旧在那里,不会因为一时得意而失掉初心;成为一棵树意味着我可以和各种各样的生物成为朋友,和它们交谈、共存、互惠,我不挤占别人的生存空间…
在读事例别人家的孩子时,想着我对女儿的教育,真是惭愧。我对她一直是批评多,表扬少。真庆幸对她的影响没有出现像文中所列的严重状况,但好多迹象都有。我想有这样的结果也与女儿是个会表达的孩子有关,我在把她与我同学的孩子进行比较时,她说出那你要她做你的孩子。我说你再努力一点你会考上更好一点的学校,她说妈妈我已经做到我最好的了。听完她的话,我开始很生气,我们就是这样被教育,走到现在的,到她这就不行了?还好,我考虑了她的感受,这类话也尽量少说了。
在成长动机上我的心智模式是僵固的。刚刚工作时我把注意力就是集中在“证明自己行还是不行”上。每每有一项新工作时,都是想我能不能做,做不好领导会怎么看我。我比其他人毕业的学校好,我还需要努力吗?所以就算努力,也是偷偷努力,怕说明自己的能力不足。
我这种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书中有作业,让写三年前自己的状态,和现在比较。我列了几条,三年了,我变化了许多,是碰到了人生中比较重大的事情,逼着我改变了,今天看到文章有理论依据了。开始行动,我不去和别人比较了,静静的想我内心需要的东西,不管别人如何评价你,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从一点点做起。看书、写作看着自己的成长。
看待家庭中的争吵时,原来总是想自己没有找对人,与自己的三观有差距,坚持着过下去,很苦恼。现在能够面对、接受、想解决的方法策略了,没有一成不变的事情,矛盾争吵依然,但是冷战的时间越来越短。
特别喜欢像一棵树一样成长,树上虽然有疤痕,但树杆、树枝、树根一直努力成长。这样的人生有遗憾,有精彩,不孤独。
我既然长成一棵树了,就是已经克服了树苗期的竞争,树杆也许不是笔直,树枝分散也许不均匀,但我要用扎实的树根要继续向下向四周辐射,吸收营养,支持我的树杆向上不断向上生长,不断长出枝杆。枝繁叶茂享受阳光雨露,把能量源源不断输入树根。与周围的伙伴共同阻止狂风暴雨、洪水泥沙。
刚刚看完第一章,就被吸引住了,有好多事例就像写自己,这也正是说明我的成长和许多人的成长相似,有共同点。是人的心历过程。看下去,作者是怎么解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