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长篇第五」25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译文】
孔子说:“巧言令色过分谦敬(地取媚于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明明心怀怨恨,却装作与其交好,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注释】
“巧言令色”,“巧”和“令”在这里都作“美好”解,现代汉语中也很常用,比如“巧笑”、“巧丽”、“令名”、“令政”等,都是褒义词。很多中国人的名字中也喜欢用这两个字,都是取其“美好”之意。但是“巧言令色”自古至今却都是作贬义词用,意为用动听的言语和伪善的面目取悦于人。“巧言令色”也是现代常用成语,故不译。
“足恭”,过度谦敬以取媚于人。也有解释认为“是两只脚做出恭敬逢迎的姿态来讨好别人”,今不从。
“左丘明”,有人认为是指《左传》和《国语》的作者,也有人认为是另有其人。《左传》的作者左丘明,比孔子小约50岁,是鲁国史官,史学界推其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丘”,孔子名“丘”。此是孔子以名自称。
【评析】
与人交往,当以“直道”而行,应光明磊落、表里如一。若是花言巧语、口是心非,则非君子所为。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既然孔子如此认为,自然耻于为之。
与人结怨,能解则解。若不能解,“以直报怨”可也。明明心怀怨恨,不但深藏不露,反与其人交好,“匿怨而友其人”。这种人口蜜腹剑、用心险恶,实属奸诈小人所为,孔子自然不屑为之。
以上种种孔子耻为之事,左丘明亦耻之。可见其人颇有君子之风。
所谓“耻”,即孟子所谓的“羞恶之心”,乃义所不为者。古人甚重知耻。《管子·牧民》曰:“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其中的“礼”,是合于仁道的一切规范;“义”,是合于仁道的一切言行;“廉”是礼所不取;“耻”是义所不为。
人而无耻,则无所不为。孔子特别要求读书人要“行己有耻”。孟子说:“无耻之耻,无耻矣”。顾炎武说:“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廉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重要的内容,惜乎未见于新时代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