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欧洲之行接近尾声了,一个人背着一个书包,伦敦--巴黎--威尼斯---罗马---纽约---多伦多。因为是一个人自由行,所以走到哪里算哪里,而且我一到人多吵闹的地方就开始头晕,所以刻意避开了热门景点,有些景点好不容易进去了,因为人多恶心又提早出来了。
如何得到许可
我边旅行,边感到恍惚,自己居然不知不觉完成了欧洲独身自由行计划。想起来,我独自去一次外省都会被父母制止,到现在他们让我自己游不太平的欧洲。有的朋友说,真羡慕你的父母的开明,放心让你一个人出去。哪里算是开明呢?天下父母一颗心,我的父母也曾经觉得我永远是无法独立的小孩子。改变一个人对你想法,对你的态度,需要时间。父母就更需要耐心和循序渐进,我花了三年时间,慢慢地证明自己,慢慢地说服他们。从一个人去外省上学,一个人在中国旅游,一个在国外读书,和朋友一起自由行,自己在亚洲地区自由行,最后的最后才是现在的欧洲自由行。所以,我没有比别人幸运一点,分到一个开明的父母,但是,我更有耐心而已。
旅行的意义
其实我不那么迷信旅行的意义,什么看到更大的世界,遇见新的自己。我才不信呢,我相信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活模式,自己的有色滤镜,长期无意识培养起来的思维定式怎么会被旅游这个短暂的契机扭转呢?我不是为了旅行而旅行,而是我知道有些东西亲眼看更有感染力,有些事情是影像和文字无法传达的。所以,为了完整我的世界观,我需要实地走访。
旅行的成本
我很幸运,我的旅游花费都由父母承担,而且我没有什么上限。所以,我不需要思考今天花多少钱,明天花多少钱,最后加起来多少钱。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就可以大手大脚地花钱了。我遵循自己消费原则,所以最后我的花费加起来不会太离谱,这大概也是我和父母达成的无言的共识吧。
很多人旅行喜欢走极端,要不就背包客,一路省吃俭用并以此为荣,或者一路好酒店,特色餐馆吃下去。我的话,对于想要的体验,我愿意花钱,对于无关紧要的享受,能少就少吧。很多人都说,在年轻的时候应该开阔眼界。眼界这个词很模糊,对于我来说,眼界就意味着:“知道什么是好的。有审美的能力。” 所以有时候单价高的东西也应该舍得花钱,这是亲身体验“良质”的机会。
乖小孩
我的生活基本上是规律的,我不喝酒,不抽烟,不晚睡,不去蹦迪。就是个乖孩子应该有的样子。但是,我并不定义我自己为乖,而是定义自己这种选择为精明。
很多年轻人觉得酒精和烟很酷,自己尝试了,自己也变酷了。人如果想依靠外界的东西让自己变酷,那么他并不能达到目的,用附属物来支撑的酷,只能算是时髦,而不算是风格。酒精和烟草都有让人上瘾的效果,所以喝酒会越喝越多,抽烟一开始便难以停下。如果我已经知道烟酒带给我的最后结果是坏的,是失控的,那么我最初为什么要选择去开始它们呢?人们觉得是自己选择了烟酒,实际上是烟酒选择了他们,烟酒束缚了他们,控制了他们的生活。
晚睡意味着晚起,晚起会让第二天的效率极低,因为我是晨型人,保证自己的生产效率,我拒绝晚睡。
蹦迪等于把自己放在人多嘈杂的地方,正好都是我的死穴。我尊重自己的喜静的天性,所以我对此一点兴趣都没有。
然后,就会有怪里怪气的标签贴上来了:乖乖女,没有青春的书呆子等。我对于这些都一笑置之,别人怎么评价我是他们的事情,只要我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在死前努力完成自己的愿望清单,我就无愧于自己,也没有必要为他人而改变。
我最近在反思自己生命的关键词是什么,最好能找到一个词来解释自己的所有动机。有些眉目了,还在反复验证,得出初步结论的话,就下次写一下吧。
祝所有人吉祥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