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怜悯”
郝红梅对孙少平的感情是两个年轻人之间的怜悯之情,她的地主身份导致自己的童年经历生活在牛棚之中,爷爷的早逝不仅没有以“地主”的名义留给子孙财富,却把“地主”这个成分扣在了子孙头上,父母将全家人对没好生活的渴望全部寄托在郝红梅的身上,希望她能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进一步改变全家人的命运,这就是历史的安排,也是郝红梅没有办法的选择,这是历史问题留给自己的悲哀,也是生活中她不得不面对的现状,她渴望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仅仅是有一个好前程,更希望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一个家世好、条件好的如意郎君,嫁给一个好丈夫会更直接的改变她以及她的家庭,但孙少平的家庭条件明显不符合她的审美要求,在她心中仅仅是怜悯着这样一个和她一样贫困的人,虽然少平很正直、有气质、有学识,但是他的家庭过于贫穷,寒酸的衣着与黑面馍馍是他和郝红梅所特有的共同点,这样两个人之间的友情仅仅是建立的“怜悯”的感情之上,没有年少青春的激情与冲动,仅仅是一样的尊重,诚然这是郝红梅的理解,孙少平却感受到这份平淡的友谊带给学校生活的乐趣,他渴望上学,不仅仅是可以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更是期待通过阅读去了解外面的世界,郝红梅的打击让他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情感上的温柔缺失,更是对生活经历的一种感悟,亦或者说是因祸得福。“他也许一辈子就是一个普通人,但他要做一个不平庸的人。”这就是生活所给予孙少平的一种经历反馈,同样的也给了郝红梅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顾养民对郝红梅的好感也在郝红梅排斥孙少平的点滴中逐渐呈现、甚至是公开。郝红梅的心态真的让人值得“怜悯”。
对于生活的解读,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同时对于每一个人的出身,我们都不能够去选择,但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是对生活的一种感悟以及自己的追求,也许在当时特定的年代不能有激情洋溢的青春,不能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但我们可以选择像孙少安一样通过双手来改变家庭改变自己的命运,少安是哥哥,可是却有着成熟男人的担当,他是全家人的主心骨,他用自己的双手征服了全队人对他的支持,虽然背后“孙阎王”的名字叫的响亮,但是不能否认自从少安做了队长,年终粮食和分红中第一小队是最多的,这也是少安赢得民心的最基础的一个保障。正是因为少安的智慧,也使得少平能够在高中时代得以富有余力的完成“学业”。而少安也是这个时代所特有的少数人,更多人都是胡乱的参加工作,胡乱的参与各种活动各种运动,但生活的意义是为了什么没有人知道,也不会具体的去探求什么,唯有填饱肚子不挨饿才是生活的正道,这样的人生已经没有了追求与意义,更像是一个个的活着的躯体而丢失了灵魂。
浅谈“爱情”
孙少安和郝红梅之间并不算爱情,更多的是一种惺惺相惜的友情,而孙少安和田润叶之间确实青梅竹马的一段姻缘,但是他们都输了,输给了现实,输给了生活输给了现实生活中两家人的贫富差距,输给了世俗的眼光与自己的懦弱,输给了家人的安排与不敢撕破脸皮的那份唯唯诺诺。
润叶喜欢少安,从内心里接受这个贫困的男人,从小那个哥哥一样的人,虽然自己是城里的干部,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她有着自己的想法与喜好,有着自己的选择与勇敢,一次次的去找少安表明心迹,一次次的托少平传话,这都是她向少安释放的信号,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但少安的心中也是百般疼爱这个妹妹,但他更明白自己的家世适配不上田福堂一家的,自己不能去“尝鲜”体会一个女大学生嫁给一个农民的事迹,他选择了躲避,选择了沉默,同样他也是把自己内心这份情感深深地埋在心底,二十三岁的他何尝不想讨一门亲事,但他不能,因为家里穷,因为家里穷的仅仅只有一个窑洞,家人全都回来他就要睡自己的小土窑,奶奶高龄,父母也没有其余的能力去创造更多的财富,姐姐兰花稀里糊涂的被王满银骗到了贫困的家庭,自己这样的家庭还要时常接济姐姐家,弟弟妹妹还要读书,他怎么能有时间、精力、金钱去结婚呢?
这样的年代,这样的情况,不得不说有很多人因为“门当户对”这个最直接的限制而失去了自己的最喜欢的人,同时也因为不能给心爱的人一个更好的生活而选择了放弃,放弃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因为条件不允许,自己不能给心爱的人增添负担,既然不能给予幸福那就索性放手,少安的心中痛苦一点不比润叶少,更多的是对于自己的一种责怪与埋怨,他没有润叶的勇气,他比润叶理智的是对于生活的理解,对于世俗的通透,多年的生活重担使他明白他和润叶没有在一起的可能,更不能因为自己的的喜欢而耽误这个心爱的妹妹美好的前程,她不知道润叶的压力,不仅仅是面临婚嫁的压力,还有充当一个不能违背父母意愿的乖乖女,还有在寄人篱下的二爸家给几分薄面,不能因为她的婚事而让二爸二妈难做,润叶的眼泪不知道流了多少,她不能总是逃避二爸一家以及李登云一家的邀请,更不能直接拒绝“打脸”二爸一家,这样的压力下她一次次的找少安去表白心迹,但少安坚定了自己的想法,自己不能耽误润叶的幸福,可这何尝不是耽误自己的幸福,对于少安和润叶的爱情,注定是不能幸福的,唯有深深地埋葬,埋葬在这片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