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和孩子去看了《长安三万里》,没想到5岁的娃硬生生陪我看了三个钟头,还是很厉害的。
看完电影和很多网友的感受一样,原来念书的时候为了应试死记硬背的古诗,竟然在电影中有了回响,和诗人找到了共鸣,这个点是最打动我的地方。
诗是抒发心事,为什么我们现代人很难写出优秀的诗句?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境遇都不会像唐朝由盛转衰那样给诗人们的内心带来巨大的重创。为什么九寨沟那么美,是因为冰川运动和山崩地裂形成的,为什么唐代诗人的诗那么美,因为诗人的内心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裂变又愈合的过程。
回归到电影,主线就是老年高适的忆往昔,主要是忆和李白的往昔。如果说有最佳男主角的奖项,相比于诗仙李白,我更倾向于搬给高适。
对于高适,只知道他是边塞诗人,但我并不知道他名垂千古背后所付出的努力。高适生于将军世家,但高家在他这辈逐渐没落。高适天资并不聪颖,读书写诗并不在行,电影中的高适还有一些口吃,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天天练习高家剑法,希望有一天能够保家卫国。高适与天资聪颖,乐天派的李白第一次相遇,李白和他比试剑法,李白落下阵来,李白又跟他比试相扑,高适输得一败涂地。但是后来他们再次相遇后,高适已经不口吃了,相扑技术明显提升,把李白成功摔在地上。
可见,高适是那种坚信勤能补拙的人。这还表现在他的诗作上,因为他不擅长读书写诗,他就会让孩童反复的把诗读给他听,这样强化他的记忆。他在边塞游历期间的经历给了他灵感和灵魂碰撞,加上之前他为拓宽自己的知识边界所付出的努力,终于写出了荡气回肠的《燕歌行》。电影的一幕幕画面能够让我深刻体会到什么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那不是一句苍白无力的独白,而是诗人内心滴血的呐喊。
等到高适已经人到中年,头发胡子花白,还是没有任何出人头地的机会。李白和他也有些相同的境遇,因为遭人怨恨,不被朝廷重用。但是他们的抉择是不同的,高适还是承载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继续深耕自己的领域,等待机会突围。反观李白,他入世无门,就想到了出世,要得道升仙,这在高适看来都是不接地气的荒谬言论。
安史之乱爆发,盛世长安运势急转直下,到处战火纷飞,诗人们引吭高歌的聚集地黄鹤楼早已人去楼空,满目疮痍。恰恰是在这个时候,高适等来了属于他的篇章,他终于可以华丽逆袭了。看得我激动的要命,60岁高适担任上了剑南节度使,60岁啊才当上一个很高的职位,在现在大家可能觉得没什么,还可以老当益壮,放在古代,那是快要入土的年纪啊!高适的一生真是太不容易了。
看影片中的高适,何尝不是看那个资质平平的自己,看到高适的功成名就,何尝不是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一样改变命运。但是不忘要记,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天资聪颖的谪仙人,需要脚踏实地的努力,无论什么岁数都不算晚。
最后,作为动画爱好者,里面画面实在太美了,小到服饰上的花纹,大到宏大的场景,可见团队的细心和用心。尤其是将进酒那一段,真是美轮美奂,真的跟李白飞到了天上,感受到了诗仙的魅力。后来我才知道光是那个画面,是团队耗时两年打造的,就是为了我们今天酣畅淋漓的观影体验。
小孩子可能不会像大人领会那么深刻,那又何妨?我想让他知道,中国古代优秀的诗句不是书本上枯燥的文字,而是每一个有血有肉的诗人的内心。
虽然长安不复往日的繁华,但是我们在诗中看到了,已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