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月的读书会聚会上,我们分享了各自心目中的经典书籍,那整个场面真的不亚于“百家争鸣”。我当时赶紧动笔记下,在大家心目中经典书籍出现的迹象是什么?以下特征,仅仅是个人意见总结,仅供参考。
经典书籍的特征
1.印刷版次。卖的好,自然出版的次数也多。能够买上万的书,其实已经很厉害了。所以如果那本书是超级畅销书,也可能有他的道理,积累卖几百万册,相信我,这绝对不可能是几年就能有的成绩。(除了哈利波特系列,但哈利波特很可能在很多人心目中他就是经典。)
2.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的特别标签是人文,他们家翻译的外国文学都很好。
机械工业出版社的特别标签是教科书以及经管类作品,世界级的管理大师写的作品版权基本上版权都在他们那里。
中信出版社,紧跟时代潮流,最热门的书基本都是他们家出版,他们跟很多线上社群的合作特别多,也进一步促进了他们的销量。
后浪出版社专攻职场类书籍,他们引进了特别多日本的工具书,所谓干货特别多。
湛泸出版社和华夏出版社是我最近关注的出版社,他们家出版了特别多身心灵类的经典书籍,都特别好。
3.文笔好。好的书本读起来本身就很享受,整个文字行云流水,让你感觉特别美好,你能感知到文字美,有时会被作者逗乐,会被他泪奔,总之欣赏文字就是一种特别幸福的事。然而,不好的文字读起来也会觉得“怪”。怪的原因有的是因为翻译问题,有的是因为表达问题。总之,好的作品,他的遣词造句其实是非常有讲究的。
4.共鸣感。当我们惊叹于一本书好时,常常是因为他能让你产生强烈的共鸣感,会让你觉得“哇对,这就是我想说的”,“哇对,就是这种感觉”。也是因为共鸣感,也给书本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5.下定义。经典的书我个人觉得还有一个很厉害的功能是,他有明确定义的作用。比如在阅读《少有人有的路》时,作者清晰的定义了什么是宗教,什么是信仰,什么是爱。虽然不需要完全肯定的他的说法,但他提出了一个全面的,具有包容性的概念后,我觉得后人是可以参考的。现在很多时候,我们很混乱,不知道自己的价值观,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就是因为心中没有一个基准线,没有一个价值体系。所以,阅读经典,某种程度上真的是发挥了帮助我们构建价值观体系的作用。
6.时间跨度长。很多经典书籍都是长盛不衰,如果这本书已经出版了将近1000年,100年,50年,又或者是30年,这本书已经是在时间的纬度上完胜。所以时间纬度也是一个很好的参考体系。
7.格局观。在分享会上,很多小伙伴都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感慨。那些经典书,或者是他们爱的书,都对他们的世界观和格局观有重大的影响,他们看待世界的角度开始变得多元化,多角度。从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转向一个360°立体的层面。我自己也是,这样的态度转变,还会让我们看待周围世界具有更大的包容性。我们不会简单的归因,不会粗暴的定论,会开时转向理性思考,站在更高的纬度看问题。
启发
辨别经典书籍需要积累,需要经验。有的时候我感觉辨别经典书籍和辨别人一样,需要经历那种大量探索,刻意留意和反思的过程,这样我们的慧眼才能被训练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