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顿将军》 美国20世纪福克斯公司 1970年出品 片长172分钟
我们都知道巴顿将军脾气爆,骨头硬;我们都知道巴顿将军说脏话,爱打人;我们也都知道巴顿将军曾经八面威风,晚年却凄惨悲凉。一代名将在对德战争结束之后,他被委任为巴伐利亚军事行政长官。因固执地执行战后的欧洲政策与盟军军司令艾森豪威尔的意见有分歧而被解职。1945年12月21日,他驱车外出打猎时,意外地遭遇车祸而身亡,(有大量的证据表明,他的车祸是有关军内的有预谋的谋杀) 享年60岁。他在功成名就时去世,他在有生之年战胜了强大的,不可一世的,希特勒的骄傲的二战的战神,德国的元帅隆美尔(沙漠之狐),成为了美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也赢得了世界的一片赞誉。
时年刚50岁的巴顿将军,是一位从军30多年的,极具职业军人素养的,气度不凡的,军容整洁的,出生于军人世家的,毕业于西点军校的,治军严整的,作战勇猛的美国三星上将。1945年2月,美军第一装甲师与纳粹德国的非洲军团,在北非的突尼斯的卡塞林的交战中,被隆美尔元帅突袭,美军惨败,尸横遍野,惨不忍睹。盟军最高司令部决定将已在摩洛哥登陆的巴顿将军调任第二兵团司令。他的上任首先是整饬军纪,整饬那一些军官们拖沓散漫的习惯,那一些不注意军风军纪的习气,那一些士兵纪律松懈的畏战的不良情绪。第二兵团很快就成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斗志旺盛的战斗部队。在他的指挥下,美军开始收复失地,并且每战必胜。使得他的名声大震的是在攻占西西里的战役中,他指挥部队沿着西西里北岸向麦西纳前进,以惊人的速度先于英国的蒙哥马利元帅的部队进入,赢得了这一战役的胜利。这一战役也使得同盟军和德军都对他刮目相看,也对他的战术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曾对着满目的美军将士的十字架和墓地感慨地说;“如果我能够做主的话,我一定要给隆美尔这个天才的狗崽子发个请帖,把他请到沙漠上来决斗。”
正在巴顿将军在事业上如日中天的时候,在一次视察陆军医院时,发现一个被战争吓坏了躲进医院的士兵,嫉恶如仇的他见状怒从心头起,对这一个士兵一顿痛打,引起了美国的军内和国内的舆论的反对。在盟军的最高司令等人的保护下,视战争如命的巴顿将军,为此被迫向全体士兵作道歉,才幸免被撤职。
1944年1月,巴顿将军前往英国参加诺曼底登陆,盟军登陆后,为了结束缓慢迟滞的推进速度,决定开始发动“眼镜蛇”行动。又是巴顿将军以其惊人的进军速度和勇气,把局部性的突破演变成了全局性的运动战,使得盟军最终冲破了诺曼底,迫使德军的全面撤退。紧接着他又率领部队转战欧洲大陆,于1945年3月22日到了达莱茵河畔,当夜就强渡莱茵河,直捣希特勒的老巢,创造了美军历史上罕见的战绩。一个外表直爽豪迈,性情爆烈,口无遮拦,语言粗暴,但他熟读兵书,对古今战争的历史如数家珍。把他塑造成一个即高大又富有治军理念的军事家,即功勋垂世的有血有肉的又劣迹斑斑的臭名昭著的反共产主义的军人,使得他成为了一名为数不多的有着争议的将军。就像他在一次美,苏的欢庆的联欢会上,他对着话筒咆哮地说;“战争根本就不应该结束,为什么要解除德军武装?应该留下来,和我们一起去打布尔什维克。”当然了他的这一番疯话,也彻底断送了他的军事生涯,他被解职了,他被解甲归田了。
我以为,一位自信,跋扈,专横,不怒自威的将军形象,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体现和树立。特别是在激昂嘹亮的军乐声中,巴顿将军庄严地举手行军礼时,整个人体像雕塑般纹丝不动,左手和佩剑,缀满记录着他军人荣耀的战功的各种勋章。当他大声地告诉大家,不管何时何地我都自豪地率领你们一起去战斗,我们同生死,共患难!的霸气的演讲所造成的视觉冲击和震撼,我是被深深地折服,也被深深地感染了。“美国至上”“战争至上”“个人英雄主义”等至关重要的美国精神,毫无掩饰地得到大力地提倡,重塑美国军人的形象也得到了大力的宣扬。
我也以为,影片中有一些细节非常值得我们去回味,当巴顿将军来到陆军医院探视受伤的士兵时,俯下身体在伤病员耳边轻声抚慰,俨然像是一位慈爱的父亲,其情其状感人至深,与他对待逃兵时的态度是判若二人时,也给我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中的战争场面真实壮观的硝烟,北非沙漠里的遍地沙砾,怪石嶙峋,草原上的银装。大自然的美景和战争的氛围交织在一起的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画面,至今还在我的眼前历历在目,久久地难忘。就像是美国的意识形态,政治寓意在影片中极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一样。
影片结束了,作为一部奥斯卡得奖的影片,作为一部传记的影片,受到了包括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褒奖也就不足为怪了。我喜欢这一部电影,也喜欢巴顿将军的扮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