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在闹钟声中艰难地起床,胡乱洗漱完毕,匆匆出门。拥挤的地铁人流将身躯塞进了移动的罐头,在昏昏沉沉中到了公司,打卡,开会,打电话,有时跟兄弟部门争得面红耳赤,有时只能在客户面前连连说是。到了下班时间,不能准点离开已是常态,领导要求晚上继续讨论。终于在万家灯火中拖着疲惫的身躯下班了,到家后阅览一遍朋友圈,关心一下头条新闻就已经睡眼朦胧,洗澡睡觉。明天继续。
这样的日子有些单调,甚至可以说有些麻木。在巨大惯性的驱使下,每天重复做着同样的事情。
我真的是太忙了。忙得像个陀螺,一直在不停地转,但是转得再快,还是在离那原地不远的地方。细思恐极的是,抽陀螺的鞭子好像还不止一根。
我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这样的陀螺,似乎已经很久了,久得可以称之为历史了。
前几天和一位久违见面的朋友吃饭。我们寒暄了一会儿,菜陆续端上了桌面,我自然地拿起了筷子。忽然发现我的朋友低着头,闭着眼,大约持续了几秒钟,然后才拿起筷子夹菜。我问他在做什么,他说他信上帝了,刚才做的是饭前祷告。
朋友的这个小小举动突然间触动到我了。在这短短几秒钟的时间里,他隔离了自己,隔离了周围的环境,把自己放进了自己的世界里,和内心对话,与心里的上帝讲了几句话。
真的,我已经很久没有深入地思考自己的生活,也没有和自己对话了。常常归因于工作太忙的缘故,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一个负向循环。忙,没时间思考,更忙,更没时间思考。岁月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在我身边流逝。我似乎看见了那只在一直不停用力踩转轮的小白鼠。
我想改变目前的这种境况,朋友的这个略带仪式感的举动启发了我。我自问我的生活中有仪式感吗?脑子里仔细地梳理了一遍,真的是没有。
忽然间脑子里闪现出小学时代的升旗仪式,这也许是懂事以后最早的仪式吧。脖子上戴着红领巾,小手举过头顶,目光注视着徐徐上升的五星红旗,那一刻是心无旁骛的,专注的,是神圣的。这两分钟的升旗仪式,犹如文章中被荧光笔画出的高亮部分,明亮地独立于一天中其它的时间片段。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仪式。生命周期中的出生,结婚和葬礼,学习和工作生涯的成就等等,这些仪式构成了生命中的各个结点,让我们记住,让我们回忆。然而那些平常的日子才是组成我们生命的大部分,我们是否忽略了这些平常的日子,过得平谈如水,把一年过得像一天,还自我陶醉地说,岁月静好。
辛格霍夫在《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里写道:“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仪式令人们有所依傍。仪式帮助我们处理生活中的窘境,唤醒我们心中的美好情感,是心灵的港湾和力量的源泉。”
我能重拾这份久违的仪式感吗?我应该做什么能高亮我每天24小时中的那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