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兰亭集序》共计324字,凡是重复的字都各不相同,其中21个“之”字,各具风韵,皆无雷同。王羲之酒醒之后,过几天又把原文重写了好多本,但终究没有在兰亭集会时所写的好。其文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为天下第一行书。
怀禅微刻《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kuài jī)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tuān),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qū)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shang)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chěng)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hái)之外。虽趣(qǔ)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同“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xì)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jiē)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汉译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山北面的兰亭聚会,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埋藏在心中的情怀。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完全可以靠其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值得快乐啊!
人们彼此相处,俯仰之间一辈子。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静,或动,也不相同,当他们高兴于所遇到(的事物时),(或)暂时得到了(对于)自己所要的东西,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感到厌倦,情感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就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而且(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终(会)到尽头。古人说:“死和生也是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如果碰到(和我想法)一样的,(我)没有曾经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不能在心里用语言表达。(我)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谬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错误的做法。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以前一样,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叙当时(与会的)人(的话),录下他们(的诗)。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人们)发出感慨(的事情)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于这次集会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