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业模式不同定义的侧重点
有的定义侧重于盈利模式,关注的是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满足什么样的需求、是怎么赚钱的;有的定义侧重于交易结构,关注的是商品、资金、信息如何在研究对象及其供应商、客户、合作方之间流动,即关注的是产业链关系;有的定义侧重于经营战略,关注的是采取低成本模式还是差异化模式。
其实,上述定义都只是商业模式的一个截面。如果高度抽象地用经济学语言来描述商业模式,它其实就是对经济活动中的生产力要素和生产关系要素的各种排列组合。
马克思和恩格斯告诉我们,组成生产力系统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而生产关系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而商业模式,其实体现的就是上述6个要素的排列组合。
我们来看看图2-3中的几个例子。
先看看生产力。比如苹果公司,它的劳动者包括CEO库克等人。当然,它的员工构成可能每天会有变化——招到新人,解雇不靠谱的人。公司的劳动资料包括一些非实物的,比如专利技术、品牌等;公司的劳动对象则是我们平时工作的对象,比如产品、原料,等等。

再来看看生产关系。
除了我们熟悉的公有制和私有制,所有制形式还包括混合所有制在内的多种所有制形式。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则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上下游之间的关系、同行之间的关系、与监管方的关系,等等。比如苹果公司,因为其品牌价值巨大,所以它对供应商很强势——很多产品或技术虽然是供应商创造或发明的,但其所有权可能归苹果公司所有。苹果公司对手机应用的开发者也很强势,比如苹果应用商店的开发者每卖出1元的服务,就要上交3角钱的手续费给苹果公司。业界把这笔钱直接称为“苹果税”。
至于产品分配方式,一般是指生产成果在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之间的分配。
不过,上述框架过于“理论化”了,实操性不强。从实操的角度,我们可以参考一些现成的商业模式分析框架。
商业模式分析框架
市场上有不少现成的商业模式分析框架,可以让我们在框架中直接填东西。比如前几年流行的“商业模式画布”(图2-4),对一些商业模式的常见维度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当然,除了商业模式画布上的维度,如果有其他你觉得重要的维度,比如产品特性、自由现金流等,你也可以添加。在研究商业模式时,我们不见得要把先前提到的所有要素都研究到,但多覆盖几个维度通常不是坏事,便于对行业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为后面的深入研究做好铺垫。
实操时,我的习惯是,先找来几份行业研究报告,对照商业模式画布按图索骥。我会从行业研究报告中找到各个维度的关键信息,然后将商业模式画布填满。在这个过程中,我对一个行业的理解会从无到有。了解商业模式是行业研究的基础,只有抓住商业模式的本质,才能更好地把握行业的市场规模、护城河、竞争格局等情况。
不过,如何填写这个画布并不是本章的重点。本章更重视的是,如何判断一个商业模式是否可行。本章第2节和第3节将回答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