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个小技巧,帮你戒掉拖延症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你是不是有这种感觉,做一件事很容易拖延,还习惯性地给自己找借口:“等明天再开始”“先刷会儿视频再做事”……

从刷手机到熬夜,从拖延工作到搁置生活的各种安排,拖延就像无形的枷锁,悄悄偷走我们许多时间。

以前我在这方面很困扰,后来研究了下,发现这背后其实是有原因的。

这个原因来自我们的大脑和内心。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说,我们的大脑如同住着三个主人的城堡:本能脑是最早的原住民,掌控原始生存需求;情绪脑像任性的孩子,偏爱刷手机、葛优躺带来的即时快乐;理智脑成熟最晚,负责规划远方,却需耗费大量精力。

每当理智脑想推动我们奔向目标,情绪脑就会跳出来阻拦。一场“脑内战争” 后,需要费力思考的理智脑常常败下阵来,让情绪脑和本能脑占了上风。

这样一来,拖延就注定了。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眼前的快乐永远比未来的收益更重。

心理学中有个“延迟折扣” 现象,说的就是“比起未来不确定的大回报,当下触手可及的小确幸更有吸引力”。比如,学英语能助力长远职业发展,却比不上刷剧的即刻愉悦。

于是重要却不紧急的事,总是被我们下意识地搁置。

不仅如此,完美主义与恐惧失败,同样是行动路上的绊脚石。比如,我们总是期待着万事俱备才开始,而还没开始时又总担心“万一搞砸了怎么办”,整个人就在这两方撕扯,拖延就成了最好的借口。

就这样,大脑内部的混沌对抗+心理上的即时满足,拖延就妥妥的了。

可问题是,我们不能一直这样啊,总得要行动,怎么办呢?6 个实用技巧可以帮忙:

第一,5 秒倒计时启动法。

当念头闪过,立刻在心里默念“5-4-3-2-1”,赶在大脑产生抗拒前先行动。比如想健身,倒计时结束马上起身换运动服,利用行动快于思考的特性打破拖延惯性。

第二,目标拆解微习惯。

把大目标切割成具体、可操作的小任务。学摄影,第一天就研究1 个相机按钮功能;学外语,每天背 5 个单词。每完成一项就打钩,用微小成就感积累动力。

第三,环境隔离干扰源。

主动改造容易分心的环境。学习时把手机锁进抽屉,去图书馆替代卧室;工作时关闭社交软件弹窗,用物理空间隔开诱惑,减少意志力消耗。

第四,任务奖励绑定术。

给行动附加即时奖励,建立正向反馈。完成1 小时学习,奖励自己听喜欢的歌;写完工作报告,允许看一集电视剧,用多巴胺驱动持续行动。

第五,身份标签强化法。

把目标与自我认知绑定,将“我要减肥” 换成 “我是健康生活者”,“我要读书” 改为 “我是终身学习者”。通过身份认同,让行为与内在角色保持一致。

第六,公开承诺监督制。

在朋友圈、社群公布目标,或与朋友签订“任务契约”。利用社交压力和他人监督,增加半途而废的心理成本,倒逼自己坚持执行。

这些微小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很受益。

别再让拖延成为生活的常态,从现在开始,用这些方法迈出第一步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