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庆幸,我有一双有文化而又开明的父母,即使是在孩子众多,生计困难的年月,虽没有太多的精力专门培养我们,却一直尽可能多地让我们了解外面的世界,才使得如今的我们不至于那么的目光短浅,见识浅薄。这种影响延续至今,比如,我写作的爱好。
那年我小学四年级。八十年代初的乡村小学,四年级刚刚开始有作文课,也没有什么课外读物,最了不起的就是《中国少年报》,在大家眼里,有中国字样,就意味着是国家给少年儿童的报纸,同学们对它是奉若神明,只有那些重视教育,家庭条件好的家庭,才舍得给自家孩子订阅,每次牛皮信封装着的报纸寄到学校的时候,都够同学们传阅半天。我的父母也咬牙给我们订了一份。
得之不易的报纸,寄来肯定是每个边边角角都不放过。某天,在报纸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我们发现有一个征文启事,内容大概是向小学生征集《可爱的家乡》征文,欢迎全国各地小朋友踊跃参加,把自己美丽富饶的家乡介绍给大家。爸爸听完我有口无心地念着的报纸,随口说:“你不是也开始写作文了吗?你也可以参加呀。”我惊恐地摇着头:“不行,不行,不行”心说:“中国少年报呀,我怎么敢参加?我写的作文怎么可能和城里的孩子比,再说我的家乡也没什么可爱的,又穷,又偏远。”
随后几天,爸爸时不时会提到征文的事,说“写着试试怕什么,大家都是小学生,学一样的课本,当然可以一起比一比了”,“没什么可怕的,就当多写一篇作文锻炼自己好了。”“我们的家乡虽然偏远,可是好多人都不知道这个地方,才有介绍的必要啊。”慢慢的我心动了,在爸爸的指导下写了一篇作文,偷偷寄了出去,怕丢脸谁都没有告诉。
大约一个月之后的一天,下课后老师通知我去办公室取信,那是我平生收到的第一封信。看着牛皮纸信封上鲜红的《中国少年报》的字样,我的手抖的厉害。老师也好奇地问:“中国少年报为什么给你写信?”我忐忑而又心虚地嗫嚅道:“不知道”然后逃出办公室。
那是一封除了名字,其他都是打印的感谢信,大意是感谢参加此次征文比赛,希望小朋友努力学习取得更大的成绩之类。关键是随信寄来一个中国少年报的纪念章。
周围的同学很快知道了我和中国少年报有了点关系,我还在顾虑大家是不是会觉得我写的不好,还去参加征文,还没得奖,多丢脸了呀。大家的注意力却全在那个纪念章上,这可是中国少年报送的徽章啊,这说明我曾经和中国少年报有某种联系,一个乡村孩子曾经给中国少年报写过作文,已经足够让大家惊叹了。于是,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有外班同学专门来看我,看我身上的那枚纪念章。我的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觉得写作文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甚至觉得自己是挺了不起的,自己真的写得挺好的。
就这样,参加一次征文,收到一封回函,得到一枚遥远的地方寄来的纪念章,在我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这一次尝试,勾起了我对外面世界探究更大的兴趣。此后,各种书籍杂志对我的吸引力剧增,通过广泛的阅读,我对自己写作能力更加自信起来。
虽然高中毕业以后再也没有写过东西,虽然大学学的是工科,工作也从事的是与文字没有任何关系的工作。但是,一到条件允许,可以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第一个想起的就是写作。
那个四年级那年,埋下的种子终于开始发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