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阶段的文章里跟大家聊了“明确目的的主动,才能把事情做好。”今天跟大家聊一下主动的边界。
要说主动,那就跟说起努力一样,是所有人都认可的优秀品质,是属于政治正确的范畴。假如一个人站出来论证说努力是有前提的(方向不对,努力白费)、主动是有边界的(边界就是管好自己),那估计没等说完就要被踢出群聊。
其实很多人看问题的角度还处于非黑即白的极端之中,论证的过程也会被断章取义,信奉“主动”人会觉得你动摇军心,为躺平找理由,而信奉“躺平”的人,则会觉得你变着法的给他灌鸡汤,是资产阶级的狗腿子,结果两边不讨好。
这个话题我也纠结了很久,毕竟涉及到职场的政治正确,何况我也没有屏蔽领导,但还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观点,毕竟年轻人嘛,要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假如只说所有人都认可的话,那确实很少很多麻烦,但也会变得油腻,一点都不酷。(所以我也希望朋友们多多讨论)
之所以聊这个事,是因为我发现主动如果不加限定条件,很容易造成归因错误,因为别人而怀疑自己。
从前我做完成方案后,主动汇报近况,主动推着老板去协调资源,做啥事都很顺利,但现如今是叫我自己去跨部门协调资源。在大部分时间下,协调都很顺利,但当跟个别祖宗多次主动沟通推进,结果对方钉钉已读不回复、见面谈说没空、问什么时间有空还回复说不一定的情况,就顿时让我思考了一波人生,怀疑自己是不是做的还不够。
瑞达利欧在原则中写道:“如果你想进步,你就需要找出真正的问题和痛苦所在。通过直面痛苦,你能把自己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看得更透彻。反思并解决这些问题会让你更具智慧。痛苦和挑战越大,效果越佳。”
在这件事情中,领导和我协调资源的区别在于和对方的连接关系不同,领导和对方是上下级,属于服从关系,没有恰当理由无法对方拒绝领导的工作安排,拒绝也要说明理由和什么时候有空。
而我和对方是同事,属于协作关系,我对ta无法形成有效的约束力,就如同林正刚绩效评估所提到的一样,没有评估就没有约束力,对方不认为你对ta有影响,理不理你、合作与否就看职业素质了。这种感觉就好像点的外卖难吃,骚的是没法差评,菜好不好吃看店家心情,最骚的是只能吃这一家。
而作为领导层,一味地强调个体需要提高主动性和执行力,是过于粗放的解决方式。在一个系统中,只改变要素、不改变连接关系的系统无法产生根本性的变化。比如说同样的农民,同样的耕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人民公社制度的产能就完全不同。
至今改革开放40多年,各个阶层的能人异士层出不穷,吴晓波在著作中写的非常多,但是就每个公司的中奖概率而言还是微乎其微,所以说与其指望个体的基因突变,还不如多想想如何进行结构性的优化。
主动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毕竟主动才能改变人生。但是我们要明确主动的边界是什么——就是明确可控的范围,什么是我们能掌握的东西,什么不是。这样我们才不会因为自己无法改变,但却以为能够改变的事情而苦恼。
主动边界内的能力,是指通过我们主动努力,能使事情朝着自己预期方向发展。我们能控制自己的行为,那就多从自身出发,多从自身找原因,改变自己,这是我们主动边界内应该多做的事情。而我们控制不了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事物,只能通过改变自己进行对他们施加影响,提高事情朝着自己预期方向发展的几率。
很多父母自己成天喝酒打麻将,却强迫子女严于律己努力学习,很多伴侣自己身上毛病一堆,却总是指责对方有缺点却不加以改正,这类的家庭矛盾剧重复上演,这都是“主动”的力气用错了地方,用在了边界外。如果要是自己先以身作则,给对方一个好榜样,间接的施加影响,或许家庭矛盾就能少很多。
多数人在自己的主动边界之内努力根本不够,没有自制力学习、健身、早睡等,更多的人在自己的主动边界之外胡搞瞎搞不自知。虽然我们不能控制别人怎么对待我们,但是我们可以控制自己怎么对待别人。
想通了这些,就能处理好“主动了也不一定会有故事”所带来的苦恼,很多时候我们可以主动的施加影响,将不可控的因素尽可能的剔除,但总会有概率发生不如意的地方,所以不要妄自菲薄。
放平心态,脚踏实地的前进。
(如果你搭讪的妞把你拒绝了,不一定是你不行,可能只是不合适,别难过,主动的次数多了,故事就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