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参加牛人进化营的最大初衷,只是为了避免回归懒惰和拖延,不想把自己在行动营和读书营养成的每天读写的好习惯打回原形。再就是想要多长点见识,不想被世界甩开,成为一个“老古董”,所以感觉跟年轻人,尤其是充满进取精神的年轻人在一起就是最好的办法。至于变现,或许真是年龄大了跟不上时代节奏,总觉得这真不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情,所以真心没抱太大预期。
然而,没有追求就没有动力,这句话诚不我欺,运营模块的一次“卖课”事件,让我再一次深刻体会到,就是因为冲不破头脑中固有的思维定式,所以才局限了想象和行动,拉开了普通和脱颖而出的距离。
我的“落伍”反应
当运营模块的第一课开讲,猫叔鼓励大家卖课时,第一反应就是抗拒,而且理由实在太充分了:
第一,自己本身还没有取得什么亮眼的成绩,说服力根本不够,大家水平差不多,凭什么人家就要听你的?
第二,运营社群就要涉及到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而且社群运营相对于线下运营还属于新鲜事物,领导和管理方法也不尽相同,如果没有专门深研,恐怕最终会成为一场笑话。
第三,自己刚刚定位,甚至细分定位还没有真正做到,这时候分出精力和时间做运营,真的合适吗?
第四,我只想安安静静写点文字,只要能给他人带去一点启发、鼓励、放松或美好的心情就可以了,为什么要走到台前,为什么非要演说?
第五,如果自己能力不够的情况下开始行动,那是不是当时来的客户越多,过后丢的客户越多?
第六,在有选择的情况下,强迫自己做不喜欢、不心甘情愿的事情恐怕是做不好的,所以,我还是安安静静做好自己当下的事情,认真读,认真写就好了……
所以,当小伙伴们开始积极准备的时候,我还在思考要如何得体回应,当小伙伴们已经热火朝天打响第一枪的时候,我刚刚构思好行动方式,当小伙伴们为这次大胆尝试复盘总结经验的时候,我还在犹豫到底要不要去做。
事后反思
如果不是主动创造,人生能遇到的机会其实寥寥无几,大多还都还在不自信、不信人的犹豫和怀疑中错过去了。
我们一直在读书学习,也一直在内心鼓励自己要勇于尝试,要大胆试错,很清楚也认可只有做了才知道结果。
然而一旦机会来临,很多人如我一样,就开始患得患失,害怕没准备浪费了机会,害怕失败了会丢面子,让人看不起。所以,要么忐忑中流失了时间,错过了机会,要么退而求其次,总想找一个自己感觉更舒适、风险更低的方式去把握机会。就同这次卖课实践一样,无论成败,大家都在总结经验讲故事的时候,我却因为自己的保守和固执,只能作为一名看客,去佩服或羡慕他人。
要打破这种困境,只有改变思维方式,产生内在强需求,才能成功刺激行动能力。
不过,改变思维方式不是很容易的事,当不符预期的新事物突然出现时,大脑中没有预设方案,而大脑往往在需要被动接受和配合的情况下,本能反应多是拒绝。比如我原本设定的变现途径不是卖课搞讲座,所以,卖课形式一出来,本能的就不想接受,不想改变自己预设好的,一条路到底的原定路线。
但实际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事业早就由以前的直梯式攀升,转变为在方格架上的攀爬了,只有做过更多的尝试,才能做出更好的选择,不尝试新路,就很可能走出死路。
现在,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社群和个人运营这两个新生事物已经越来越重要,以目前的发展势头来看,几乎到了每个人、每件事都离不开的程度了。做好朋友圈需要运营,做好销售需要社群,我们每个人都想把自己推销出去,把自己的产品推销出去。
突然想起来自己刚刚创业时的情境,对小动物、对小动物医学和宠物医院完全陌生的情况下,不正是靠着一股打破常规、不计后果的冲劲儿才走到今天的吗?现在,跟着运营学院学习了那么久,怎么反而越加退缩了呢?
认识到这一点后,我开始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告诉自己要重拾司马光思维,敢于打破现状,要有拿破仑、哥伦布思维,敢想敢干。
其实总结起来就是,遇到机会,尤其是失败了可能只是浪费一点时间和精力,却能从中实践许多新观点新概念,能收获需多新经验的时候,就不要计较成败和面子问题了。
但我也深知,说着容易做着难,所以没有强迫自己马上转变,循序渐进的变化更容易成功,所以暂时还是不打算成立社群,但已经开始铺路。4月28日,代替“卖课”的21天公众号日更已经上线。接下来,还准备克服“害羞”,自我推销群发一下,在准备一些与读者互动项目。
总之,与我来说,这一阶段的最大收获,是打破了原来的思维界限,并在行动上迈出了靠近社群运营的第一步,决定运用所学的如何创造绝佳体验的知识,通过公众号、微信好友、朋友圈和各大平台的矩阵,积累粉丝和影响力,为后期开办社群和开课做准备。
所以,真正限制行动力的,不是懒,而是思维方式。这是我这一阶段的最大心得,最深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