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胡夫金字塔施工顺序和方式
目前对于胡夫金字塔石块的垒砌施工顺序和方式上很多学者认为;古埃及人是先垒砌上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阶梯状内层石块的金字塔以后再镶嵌砌筑外包石的。提出这种施工方式的推论,应该是出于螺旋运输坡道学说。
这是因为埃及“工人村”考古发现基本上否定了大坡道学说,所以目前只能寄希望于螺旋坡道等其他形式的运输坡道。而这些坡道学说是需要依附在金字塔外表面修建的。
但是,要依附在光滑的52°的金字塔斜坡上修建螺旋坡道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第四王朝的斯尼夫鲁法老建造的美杜姆金字塔崩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它的崩塌的原因就是原本内核的表面覆盖有平滑的石板,使得外表的石灰石无法牢固的附着在内核之上,在一定高度后自重作用下崩塌。
所以学者们普遍认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古埃及人无法在光滑的金字塔上修建螺旋坡道,所以推测出先建造阶梯状金字塔主体结构后再镶嵌外包石的顺序方式的推论。
可是,如果利用这种后镶嵌方式,这个工程还是难以完成的。这是因为:
①无法保证金字塔的精确度;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内层堆砌的石块是用加工粗糙的粗料石堆砌的阶梯状金字塔,其料石的尺寸相差比较大,每排石块的边缘都有些参差不齐。
所以对它很难进行准确的水平、长度、高度、角度等方面的测量和放线施工工作,这样在施工中会累积出非常大的误差,根本无法建成完美的金字塔。
②无法将外包石提升到需要的相应高度和位置上;在金字塔的阶梯状结构体完成以后,以当时的技术设备条件下,无法沿着只有60-70厘米宽度的阶梯逐层的向上运送平均重达2.5吨的外包石石块,并相互叠压砌筑。
③按照这种方式建造金字塔,紧靠外包石的内层石块尺寸有较大误差的情况下,外包石的加工难度很大。在古代,这种镶嵌式建造工艺适合于相对低矮的,规模适宜的建筑结构上。但在金字塔这种巨大四棱锥体建筑结构上是无法实现的。
胡夫金字塔共用了68,000多块外包石,如果每块都要依据其被安装位置的内层相邻的石块尺寸的高度、宽度、角度、上下水平位置、探出或凹进去的长短等数据来一一加工,光是这一测量工作量就非常的巨大。以当时的落后的测量技术和低下的计算能力下根本无法实现的,而对石材的开采雕琢的加工量和艰难程度更是难上加难。
④在金字塔北侧脚下留有的外包石遗迹上可以得到验证,金字塔的砌筑准线应该是以精心雕琢打磨的外包石外边线为准的。
以上这些说明,金字塔上的外包石和内层粗料石应该是同时一起逐层垒砌建造起来的。(如图一所示)
这种施工方式是,先用精心加工的外包石,精确的找好准线垒砌外墙体表面,再垒砌内侧粗料石,垒砌出外墙体和通向塔心内侧的中心墙体通道。
这样逐层垒砌出4-6层为一个分层高度的金字塔外墙体结构和中心墙体结构,在金字塔的施工面上形成若干个被墙体围成的大方格状池子。以此高度作为分层平面高度,再用未加工的毛石石块将方格状池子填平,形成一个完整的分层平面。
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墙体上部就成了毛石运输通道,从高墙上往下滚放毛石石块填充方格状池子,随着石块的逐渐填平,分层平面也随着扩大到整个金字塔平面。这种施工方式即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又节省是时间,加快了金字塔的建造速度。
在金字塔的东北棱角上大约80米高处的大缺口上,裸露着的结构和里面形成的小空间,以及小空间内的毛石堆垒的状态也充分证明,古埃及人正是采用这种施工方式建造金字塔的。这也是这一 小空间之谜 的形成原因。
二、胡夫金字塔在特定角度光线照射下显现出八面体之谜
通过利用上面所讲的这些看似简单的方法和措施,古埃及人把金字塔的各个层面的水平面和正四棱锥体的形状控制的非常精确和完美。使得由230多万块石头垒砌成的正四棱锥结构体的荷载分布也非常地有规律。荷载以塔基的中心点为中心,向外有规律的逐渐递减(如下面的应力示意图所示)。
几千年来,金字塔在自身巨大的荷载作用下,塔基和金字塔自身结构发生应变而产生应力。上图是应力分布情况示意图。颜色越浅,应力也越小,发生的应变也越小,由此而产生的沉降的程度也越小。
从图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应力分布是以金字塔塔基的正方形的中心为圆心,圆形状向外有规律的逐步递减。这使得OˊC和OˊE线上发生的沉降程度要小于OˊA线上发生的沉降程度。
这就导致了金字塔在特定角度的光线照射下显现出八面体结构。而金字塔的四个三角形斜面中心线上的凹痕,更加突出了这种视觉效果(中心线上出现凹痕的谜团将在后续文章中有介绍)。
胡夫金字塔显现八面体结构之谜揭开了。从中可以知道,八面体结构并不是古埃人特意设计建造出来的。但这一神奇现象却再次说明,胡夫金字塔设计和施工过程都非常完美,使得如此巨大的金字塔整体结构非常稳定,至今还完好的屹立在埃及的吉萨高地上,炫耀着辉煌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史!
下集连载预告:
揭秘埃及金字塔 完整彻底的揭开埃及金字塔千古未解之谜:之七
胡夫金字塔运输坡道之谜
这是发表连载以来扔出来的第一个重磅揭秘文章,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