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紧上来写篇简书压压惊。
事情经过
- 课程背景
槽点君八月底报了个数据科学的网课,
那个网课客观来讲,有难度,要接触一堆陌生的东西,
蛋疼的是组织网课的社群一脸高冷相,
步子大了扯着蛋还让你自己学去;
更蛋疼的是同学当中自制力学习力高的大神密度有点集中,
课程开始两周我就感到了什么叫【同侪压力】。 -
客观阻挠因素:破Acer电脑卡顿导致的distraction
这台Acer是大三的时候,
作为一个吃土青年花3500块左右从京东特价活动中买的,
到现在也就四年时间,
每次开机卡不卡是看人品的。
运气好时刚开机占用内存40%多,嗖嗖的,
但更多时候是90%T_T,
而当我装了一堆乱七八糟上课需要的软件(其实也没几个)后,
卡爆的概率显著提高了。
显性的损失是由于卡顿,
同样的操作时间等于正常时间加上卡顿时间;
隐性损失在于我会为了填满卡顿时间而去干点别的,
比如刷下微信文章,
这就导致了一下午我在无数多个任务之前碎片切换,
分散注意力导致卡顿过去后我还要切换回来。 -
主观阻挠因素一:完美主义强迫症
本来week1的作业只是让体验下一个工具的使用,
把使用痕迹上传到作业里而已。
完美主义强迫症如我,
非要想着把这么个适应性的作业做出朵花来。
于是,
课程视频看了,课程文档看了,
觉得不够高大上,没有想要练习的冲动,
于是上工具的主页,找了工具开发人员做的演讲视频,
整整3小时的视频啊,我当时居然会有跟着全部练一遍的冲动。
(后面发现视频很无聊还是弃了)
反思下,
根子上在于想做出个不一样的东西,
想做出个戳到自己G点的东西,
这种想法如此强烈,以致于让我忽视了题目要求,
非要按照自己幻想中那朵并不存在的花来。
引用下李长太老师的话:
**“在工作和学习中很多时候,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
主观阻挠因素二:不揣摩重点,方向错的就开干
主要体现在某天下午,
因为课程说明里轻描淡写地带了一句“建议用win的同学安装虚拟机”,
顶着卡顿的Acer破电脑花了一下午安装了VirtualBox虚拟机,
又从虚拟机里设置了个Ubuntu系统,
装好就感觉运行不是很流畅,
但我还试图在Ubuntu下安装课程需要的软件。
最后实在太卡以及不能理解Ubuntu安装软件的方式,
才悻悻地放弃。
放弃后刷作业说明,
才意识到卧槽这一下午所做的事根本不必要。
win再怎么被开发人员吐槽,
对付这个课只要装个无所不包的Anaconda就够了。
白白浪费了一下午,
还让卡顿的破电脑影响心情+吃掉集中力。 - 实际的结果
从日记记录的情况来看,
我一共为作业花了约7天,按照每天3小时来计算,
那可是21个小时!
课程建议说每周不10小时左右,
我可足足翻了两倍还多啊!!!
这还特么是所有作业中最简单的一次了!!!
关于“完美主义强迫症”的回忆
- 初中的数学暑期作业非要自己折腾
貌似是初二假期吧,
数学老师布置的作业是自己从任意来源找习题,
做到每天练习一道题即可,
对具体什么题不做规定。
槽点君从小也不是什么会主动规划时间的主,
为了避免(以往常常出现的)到假期最后几天才集中赶作业的情况,
老妈雇佣了姐姐来督促我做作业,
提前做完就现金奖励姐姐云云。(明明干活做作业的人是我T_T)
我那大火象的姐姐啊,
自然是想着早点完工了事,
丢给我一本一般的数学题集,
让我按照天数抄上那么几道,一下午就可以了事。
但我是拒绝的,
我选择了一条费时费力的路。
初中时我很喜欢玩各种逻辑游戏,类似谁养鱼那种,
通常类似逻辑推理题都是题目部分又臭又长,
玩得多了就会发现解答起来都是类似的套路,
但我还是乐此不疲。
在贝塔斯曼和99读书人乱买了很多思维游戏集,
多少个孤独寂寞的周末和假日都是靠它们度过的。
后来的结果是,
我撸了40题又臭又长但有某种趣味的逻辑推理题作为数学作业,
拿去班级交,发现很多人是常规思路,就撸下日常的简单计算就OK了,
记得坐在我后面那只数学成绩很好的(which means和我不相上下),
撸了40题每题不需要一分钟的因式分解,
一个5毛的练习本就能HOLD住。
而我那本薄薄的硬壳笔记本差不多写满了三分之二,
内容结尾处写了个大大的“有创意!”,
被数学老师拿着在我们班和兄弟班表扬,
我也好好收着,珍藏至今。
关于“完美主义强迫症+不揣摩重点方向错的就开干”的回忆
- 2015年为了赢得DISC奖品而完美主义强迫症
201502-201507,刚经历了一段失败的职业生涯,失业在家,
本来就不喜欢家乡那个六线城市,
也不喜欢家里满是尘埃和敌意的环境,
极其讨厌的是丧失了方向感和掌控感的“悠闲”,
表面上闲着,心里一团乱麻。
我在这个地方没有朋友,没有社会角色可以扮演,
无力、厌倦、恶心等等负面感觉将我淹没。
当这些负面感觉积累到高峰时,
记得是201506,
我从微信公众号“萧秋水”看到了“土豪李海峰老师送书”活动,
李海峰是一位做DISC培训的老师,
那次他屯了1000套罗辑思维“国学”专辑的书,
邀请大家填问卷,写一写对DISC的理解,
回答最合他口味的1000人就能收到赠书。
无聊中我没事找事准备参加这个活动,
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不撸则以,一撸就要撸到极致,
我上网找了李海峰老师培训的视频(2h),
看了他写的书《DISCOVER自我探索》(2h),
还找了本别人写的书《没有处不好的上司,没有管不好的下属》(2h),
甚至还八了李海峰老师微信公众号,想要了解这个人,分析下他什么胃口。。。(?h)
最后综合上面的东西,
洋洋洒洒写了可能得有1000+字,
写完时,好像已经到了截止时间之前的深夜,
我不太记得这时发生了什么,
我莫名决定到截止时间(某天早上8点整)之前再修修补补再发出去。
结果第二天当我修改形成我自己满意的最终稿,
复制粘贴进问卷时,
发现卧槽字数超了!
手忙脚乱删删改改,
大概探测出限制字数是200字,
当我删到190字时,八点刚过。
更伤心的是,几天后活动结果公布,
中奖率高达1/6,
而且看看中奖的人都写了啥,
不外乎就是表达出了“我觉得这个理论很有用,我想参加培训课程”。
对比之下我都写了些什么啊,
完全从理论探讨的角度对比半天DISC和MBTI\九型人格等的异同,
然后说了下我看那些学习资料的收获。
对两个回忆的分析
- 初中数学作业:
- 目标明确:完成作业
- 资源封闭、有限:从自己认定的思维游戏里找就是了
- 执行过程开心:自发、自愿、有快感
- DISC
- 目标明确:填问卷,赢奖品
- 资源稍开放:没有限定用什么资源去了解DISC(但中文内容是有限的)
- 执行过程心塞:自己给自己“必胜”的压力、整个行动是为了赢得别人的认可而非自己的自我认同
- 猜想:
现在走过那么多情绪的陷阱,
我知道自己在乎的点是“执行过程是否开心”。
与此相关的因素有二:
一是资源是否是开放/无限的。越靠近无限,越让我感到被水淹没不知所措。
二是我做这件事是为了赢得他人认可还是自我认同?能不能从中获得快感。
(关于学习方法,拆分到另一篇去)
- 之前学习python的体会
- 死磕《笨办法学python》,到ex44左右进行不下去
- 死磕MIT网课,到WEEK7左右身体出现强烈的抗拒
- 偶然看到《learning python》解开关于object的疑问,这才进行了下去
当时从中总结的学习方法
总结: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生产工具决不能省。已经完成的:
- win转mac
- 减少了卡顿时间
- 减少了因卡顿造成的注意力涣散
- FQ工具顺畅利用
- 这个在MIT的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网课体现得更明显,减少视频卡顿,注意力可以集中在所学内容上。
- win转mac
洞察作业的目标,从纷繁复杂中一眼挑出学习重点,集中发力。
警惕自己不理会题目要求而总想着“做出一朵花”的主观念想。有计划性地组织学习节奏。(待实验)
看清学习重点后要针对相应的内容给自己时间限制。
比如限定时间集中发力,先刷作业说明理清重点,然后今天刷卡片全面了解,明天刷参考阅读,后天写作业。至于做事是为了赢得他人认可/自我认同这方面,暂时还不能完全做到完全出于自我认同去做事。现在先尽量让自己做事时提高效率,减轻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