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说的是秋园的童年,婚后随夫从南京回家乡。
今天说一说,回到湖南湘阴后,等待他们一家人的又是什么呢?
湖南湘阴地父老乡亲们,听说仁受要从大城市回乡下后,都在秋园一家刚刚回来的那个夜晚,等在仁受的家门口。
他们想看看这大城市的读书人长啥样,大城市的小姐是不是更漂亮一些?
最关键的是,父老乡亲们都期待仁受在外面打拼了这么久,会带回家多少钱?
秋园看到许多小孩子围绕着自己叽叽喳喳,她想起来自己提前准备了,很多糖果要分给小孩。
就在秋园就地打开箱子,找糖果的时候,乡亲们一下子围了上来,人挤人都想看看箱子里装了多少钱。
结果他们只看到两箱书和两箱衣服,乡亲们的期待落空,一下子,人群全散了。
秋园一家刚来时,借住在仁受的表弟家。
附近村镇的人们听到大知识分子仁受回来了,一传十十传百,附近的文人墨客都能仁受家做客。
仁受整天跟同乡们吟诗作对,谈古论今,莫名而来的客人非常多,有时一天要摆3、4桌饭菜。表弟一家的开销全都指望着仁受的积蓄。
有一次表弟骗仁受说家里没米了,仁受一下子买了20袋米放在2楼,结果仅仅过了两天,表弟跟仁受说,老鼠闹窝米全给老鼠们吃光了。
仁受果然相信了,但过了两天,有个同乡偷偷告诉仁受表弟好赌,输多赢少。那20袋米其实都被输掉了。
忠厚老实的仁受并没有追究,想着这毕竟是自家兄弟,自己又住在别人家。
俗话说得好,狗改不了吃屎,一个人只要表现出了他的劣根性,原谅一次在日后反复发生几乎是必然的。
表弟知道仁受想买房,他的坏心思又开始活了起来。她联合两个赌棍一起设了一个局,他们找到一个没人住的房子,然后伪造一个假地契。……
结果表弟和赌棍卷走了所有的钱财。
仁受和秋园一时间积蓄全无,感到愤怒、不公、伤心,但转念一想,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予其停在原地怨怼增生,不如选择面对。
天无绝人之路,仁寿在政府里的岗位还挂着,每个月可以领一定的薪水,重庆那边也时时有来信,催促人寿去复职。
但每一次都是仁受准备走的时候,老父亲又病倒,三番五次的这样下去,重庆给仁受留的岗位也取消了。
读到这里,我屡次为仁受的选择感到心急,我们常说选择比努力重要,尤其是当一家之主、一家之长身负责任之时,有时你的选择更加影响深远。
没有了经济来源之后,秋园一家也没着急,仁受在众人的举荐之下当了乡长,从仁受之后当乡长的经历,可以看出他虽然是军官出身,但一点没有沾染上官场的恶习,没有学到那些勾心斗角的权术。
他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秉性和底色,善良的仁受保持了一辈子的品质,在那个穷山恶水的环境里,实属不易。
当上乡长后的仁受依旧秉持着廉洁奉公的原则,从不以权谋私,即便是身边同僚都在利用权力欺压百姓的时候,他依然不为所动。
当时隔一段时间就要出壮丁,富人家要是不想出,可以花钱买一个穷人家的男丁来替自己。
有一次仁受走到街上,路上一个农民看到他立刻跪下来哭诉,旁边的同僚看到了准备上去教训这个农民,仁受看到了上前制止。
农民说自家里一个瞎一个傻,如果出了男丁其他人恐怕得饿死,但也没钱去买。
仁受问清楚了后,把农民扶起来对他说不用怕,我帮你解决。当天晚上仁受自掏腰包帮这个农民买了壮丁。
仁受当乡长期间,为了救济穷人,到最后连秋园的嫁妆和她最喜欢的金银饰品都拿去变卖,让本来就不宽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善良和勇敢永远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品质,而仁受却兼而有之,最关键的是在于他不论身处怎样的环境,都能够出淤泥而不染。
有一次过年,大年三十晚上本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时候,人寿家的院子突然砰的一声巨响,在除夕夜听得特别刺耳。
一家人都惊醒了,莫不是还有贼在这大年三十的晚上出来行窃。……
子恒马上要上初中了,真是个半大小子,见妆他操起手边的家伙,准备上去揍一顿这个贼。仁受看了连忙阻止“莫打,莫打”。
贼起来了之后,看到自己被抓了个现行,所幸破罐子破摔,脸一横意思是说你们能拿我怎么样?
没想到,仁受看着他,说了句“大年三十晚家家都在团圆,你还出来总是没办法,才这样的”。
贼听了当场两行清泪就落了下来,他脸皮也不硬了,哭着说,家里堂客久病在床,能卖的都卖了,已经几天没米下锅了,还有三个嗷嗷待哺的娃娃。
仁受问他带米袋了吗?
贼愣了一下,仁受一把拿过米袋子就往里面舀米,直到满了为止足足有20多斤,随后他又拿出一条腊鱼一块腊肉塞到贼的手里,说快回去过年吧,一家老小都在等着呢。
就在此人准备走的时候,仁受一看外面黑灯瞎火的,又回去点了盏灯递给他。
仁受钻石般的人格,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在那个穷乡僻壤般的大山里,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在当时,官家欺压百姓,作威作福已经成了一个难以根除的不良风气。
即便是仁受如此这般坚持自我,坚守底线,但是他也只是一个人,没有办法改变整个风气。
在这段时间过后,因为无法忍受同僚们的坏习气,仁受选择了辞官。
就在这时,一个曾经被仁受帮助过的乡党,举荐仁受去当地的田粮局当局长。
仁受到了新的岗位上,仍旧是一有机会就用自己的工资来接济他人。
这就苦了在家的秋园,半年过去了,也没有看到仁受往家里寄过一分钱,偏偏这段时间家里又添了两张吃饭的口,一个是本书的作者姐姐之骅,一个是妹妹夕莹。
秋园带着子恒、之骅、夕莹三个孩子过日子,子恒遇到开学的日子,也看着哪里都要钱,秋园只好把一块钱掰成两块用。
屋漏偏逢连夜雨,这年恰逢旱干旱。湖南两三个月没下过一滴雨水,太阳如同火炉一般高悬在天,灸烤着这片本就不富足的大地,就在日子眼看要到了绝境的时候,秋园一家迎来了转机。
一天上午安静了许久的门板,响起了叩门声,咚咚咚咚咚咚。秋园打开门,院子里站着4个穿着长袍戴着眼镜模样的人,寒暄了几句后终于说明来意,原来他们是想请秋园去当老师教书。
秋园一时间有点懵了,她有点怀疑自己的耳朵。
要知道在旧社会一个女性要能被人认可,甚至上门邀请去当老师,这是一件多难的事儿。
秋园下意识地拒绝了一下,“承蒙各位先生厚爱,只是我不晓得自己能不能胜任,就怕误人子弟”。
其中的一位先生盛情邀请:“梁先生不用自谦,我们知道您在大地方读个师范,学问自不必说,还望梁先生肯来帮忙”。
这里的“先生”是对一个人的敬称,不分男女,用以致敬此人的知识学识修养,这里我们可以发现秋园哪怕当时算一介家庭主妇,但因为不断学习读书,最终得到的尊敬,可想而知。
秋园难忍激动的心情,最后还是答应了下来。
孩童时期,秋园心中种下的那个向往书本知识的种子,在日后终究会成为一棵参天大树,庇荫他人。
秋园激动的去买了鱼和肉,款待4位上门请他当老师的先生。
秋园和他们商定了入学时间,以及其他的细节。
“真是天无绝人之路”!秋园激动地说。
等到了动身前往学校的那一天,秋园穿上了自己压箱底的旗袍,梳了个清清爽爽的发型。
湖南乡下的烈日没有晒黑秋园白晳的皮肤,她还是显得那么白净漂亮。
子恒去上初中了,秋园揽着之骅、夕莹两个女儿,推着行李走在了前往学校的路上。
《秋园》的第二篇章分享至此。
那等待秋园一家的又将是什么?秋园的教书生活,会如秋园所想的那样美好吗?刚在这里站稳脚跟,又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新的邻居会接受这个大城市里来的知识女性吗?
明天继续读《秋园》!
谢谢你的阅读,谢谢你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