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在中国历史上已经存在几千年了,在整个历史过程中,家谱的存在形式都不相同,主要有甲骨家谱、青铜铭文家谱、纸质家谱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家谱在每个时期的功能也并不相同,让族谱网的小编带你看看各个历史时期族谱的功能吧。
周代
周代的《世本》 记载从黄帝到春秋时期的“帝王”、“诸侯”、“卿大夫”的世系和氏姓,也记载帝王的都邑、制作、谥法等。可以说,它奠定了周宗室的帝王世系,也成为辨别尊卑贵贱的依据。周代的家谱完全是为了推行宗法分封、巩固周王朝统治服务。
汉代
周代的宗法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礼崩乐坏,趋于瓦解。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用采取的是九品中正制,也就是选用人才不看中功名,看中氏族背景,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的局面。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重要依据。修谱之风盛行,国家设谱局、置谱官,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伪造世系门第的现象应运而生。
唐朝
此时,修谱仍旧是官府专权。修谱在唐太宗李世民统治下还成为打击旧有门阀势力的重要工具。五代以后,取士不问家世,庶族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出仕;婚姻不问门阀,新兴的庶族地主、商人在社会上获得了应有的地位。
宋代
编修家谱从官方修谱转变成私家修谱,家谱的功能也从出仕、联姻的政治功能转变为社会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
明清
明清时期修谱之风盛行,现存的大多数族谱都是明清时期编修的。此时修谱以尊祖、敬宗、睦族为宗旨,根据理学的伦理纲常制定宗规家法来约束族众。这个时期家谱的内容也有很大的拓展,能够更加全面地记载家族的整体情况。
家谱是在古代宗法制度影响下产生的,这也就意味着谱学文化会在古代社会制度的变化中变化。家谱也是在不断发展中形成我们现在的这个样子,现在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血缘关系集团的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的历史图籍,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