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几天和同学逛了一下书城,我到的时候他们两个已经逛了一会的,还没找到要买的书。后面半小时之后不耐烦我就说:“你们来买啥类型书,我推荐你们”。然而他们一句随便翻翻,有喜欢的就买。
喜欢外国文学可以看一下赫尔曼·黑塞、毛姆等等。爱看嫌疑可以看看东野圭吾、凑佳苗。还有就是根据《挪威的森林》里面男主爱看的来找。
结果同学说了一句“你看这些书有什么感悟吗?”
我回到“没有”
“看书就看书,不要带功利性去看,想着以为看完这书我能干嘛干嘛,看完气质和文化程度能提高一大截,这是不存在的”
同学表示赞同,然后默默买了一本励志的畅销书,薄薄的还死贵。
书是什么,书就是作者对事物的态度通过文字来表现出来,我们去看就如同和人交谈。三观不合的人我们聊不上两句,三观一致我们会爱上跟这人说话。
然而很多人却将强的工作能力、谈吐幽默等等寄托于看几本书。
奔着这个念头的读者往往选择一类成功学的书,记得高中时候由于高考的影响,同学们都看励志故事、成功学。
那时候我拿着一本《在轮下》,有同学问这什么书。我说“写主人公学校生活的小说”。
“啊,小说啊,快高考了少看点吧”
再说我的大一英语老师吧,那家伙上课就是一半时间说他小时候上学调皮事情,一半说学校旁边的大图书馆。很多同学很讨厌他。
经常给我们推荐一些他自己爱看的书,有一些和我爱看重合了,三观合。我喜欢这老师,显然我是不爱听课的,哈哈哈
他说过“强硬在书面说大道理我不喜欢,通过人物故事慢慢淡出作者的态度往往更加深刻”
“看书就是去看看作者经历过而我们没经历过的事情”
很好理解,就例如看一部经典电影。如果把他经典台词做成PPT,你喜欢看PPT还是看电影。
大学室友十分爱看史学类型书,我挺佩服他的,做事干练、说干就干,经常说到以史为镜。
一次寝室夜谈会,就是睡不着瞎吹那种。说起高考那些事情,室友问这个爱看史书室友“我来问问你一些历史书的问题”
结果平常爱看史书却答不上几个,说道“你问的都是历史教科书的,我看的不是教科书,直接把史事让我们记多没意思,我看的故事性饱满,看完我爽一阵子。”
大家估计都有遇到过,自己平常爱看书。遇到问题旁人会说“哎呀,白看这么多书,这都不会。”
靠着我多看点书,将来成为影响世界的大人物。这观念来强迫自己往脑子里塞书,是不长久的。就算坚持下来,我估计也是效率很低的。
看书是一种乐趣,就像我们也喜欢看剧看电影一样,没有那个品味高低之分。
看书首要目的是应该要让自己获得看完之后的片刻思考,还有看书也打发时间的方式而已。
黄金屋、颜如玉那都是后面很虚的事情,我们不能奔着这个去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