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最好的朋友,它会告诉你对你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上周四我们读了《为孩子立界线》第五章(拉自己的小推车),一周时间,此刻还留在印象中的是2个案例:
第一个是:作者列举他和孩子擦桌子时,孩子顺手将自己可以扔进垃圾桶的纸巾给到他去扔,而他也顺手接了过来,也没有觉得有什么问题。如果不是因为写这本书,他也许也不会有高度的觉察,发觉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我对这件事情印象深刻,也许原因在于我努力思考父母潜移默化的行为在家庭教育中产生什么深远的影响。所以,当我看到这个看似不经意的案例时,看到他对这件事情的解读时,让我开始更深刻的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此类让孩子养成自以为理所当然的一些无意识行为。虽然,多多的生活自理能力已经比较强了,但是让她能够养成习惯每天为自己挑选衣物、为自己的早餐晚餐操心、清洗自己的衣物等方面,我也并没有特别有意识的培养她为自己生活负责任的稳固的态度。所以,孩子自然会在这些方面需要大人为她负责任,而这些习惯和认知一旦养成,越大则越不好扭转。
感恩这一章节,开始让我反思,并开始重视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事情。细节决定成败,育儿更是如此。
第二个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作者调解2个儿子之间的兄弟之争的态度的转变,以及两个孩子的变化,让我看到父母在培养孩子方面“无为”的智慧和意义。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不如让孩子去解决问题。因为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仅仅靠言语和书籍就能够获得,而是需要在真实的场景中去一次次的试错,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不断有赢或者输的体验,从而整合出自己的处事模式。所以,多子女家庭,是一个对孩子社会化能力非常有利的环境。而这一点,对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而言就是一种先天的缺憾。无论家庭中有多少成年人照顾这个孩子,有意识的让孩子和同伴不受成人干扰的去玩耍,在冲突中互相协调,这是他们非常重要的一个成长的代价。
但是,遗憾的是,因为安全因素的原因,很多孩子在学校和幼儿园都被管理的非常严格,几乎很难有比较深入的社交环境。离开校园后,孩子们又被送进了各种培优班,或是关在家里写作业,孩子们缺乏玩伴,缺少稳定和持续的同伴间的社交环境,都将很大程度影响孩子们的社会化功能。
加之网络化程度越来越厉害,人们都习惯与网络的链接,而不是与身边的亲友们。从而宅男宅女越来越多,不难发现,未来需要担心的绝对不是我们的孩子们懂的知识不够多,而是可能不懂常识和正常的社交。这些将阻碍他们进入社会,找到合适的工作,甚至组建家庭等等。一个有温度和情趣的人,也许是未来稀缺的资源,其他都有可能被机器人代替…
虽然这一章讲的是责任律,但是结合我们的社会现状和家庭养育现状,过度的干预和无止尽的给予,以及没有面向未来的教育环境,正在制造着更多潜在的风险。这是需要我们有觉知的家长警醒的。曾经我们希望找一个负责任的伴侣,而责任的基础是关系,如果未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被网络割裂的时候,责任也就成了一个没有依托的名词。
期待我们更多人能够面向未来,为孩子打造一个身心健康的成长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