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孔子对话

                  与孔子对话

文/王斌

今天周一,又是饭店休息的日子。

我这天生的穷命,按理说休息天该好好睡个懒觉,可是还是在六点钟准时醒来。

一杯咖啡成了我早起固定的仪式,看着窗外的天空,今天阴天,打开窗户,一阵清凉的风吹在脸上,让我打了个寒颤。

是到了添加衣服的季节了。

用半个小时给房间做了个简单的清洁,整理了床铺,擦拭了桌面。

咖啡的香气已经在房间里弥漫,我又听到了时钟的滴答声。

想了想今天的安排,和牙医约定的时间是十点钟,我还有大把时间写今天的日记。

窗外偶尔传来几声秋虫鸣叫,是断断续续的声音,似乎在诉说季节更替对天凉的担忧。昨夜入睡前,它们就好像在召开隆重的大会,讨论的热烈程度,差点影响到了我的睡眠。我平常入睡前,顶多是时钟的滴答和我作伴,这家伙,用整个音乐会的音响来给我播放他们开会的实况。

说实在的,我不懂音乐,我在想,要是有人把秋虫和夏虫的声音做个乐谱,那会不会成为自然界最原始的交响乐章?

秋虫的鸣唱低沉而绵长,夏虫的歌声则热烈而短促,他们都有自己的特色。我想这是季节赋予它们的生命韵律,这种用生命谱写的旋律,我想它们也是想有一个被倾听的机会。

就像我每天早晨坐在窗前写日记一样,记录下生活中那些微小却珍贵的瞬间。

我和它们一样,也有想要被倾听的渴望。

我们都有自己的特色,我用文字表达内心,它们用声音传递生命的讯息。或许,这正是天地间最朴素一种方式,我想,这应该是最真实的共鸣。

我知道有人讨厌他们的鸣叫声,觉得吵闹,尤其是那些彻夜不眠的虫鸣,扰得人无法安睡。但我不这么认为,墙上的时钟也在滴答作响,那声音同样不会停歇,这会不会也是一种吵闹呢?

我认为,声音本身并没有错,只是我们听的人心境不同罢了。

心静了,声音也就静了,就像我此刻坐在窗前,脑海里构思着今天的文字,窗外的虫鸣好像消失,就连墙上的时钟也仿佛停止了走动。

就是这样的奇妙,当我回过神的时候,我又一次听到了时钟的滴答声。

秋虫的吟唱还在继续,我敲击键盘的声音,此时也加入了联欢。我忽然觉得,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合奏。键盘的敲击声不再是孤立的独白,而是与自然的节拍交织在一起,在时钟的见证下,它们正在创造一段传奇。

传奇的见证就是,我的电脑屏幕上出现了如涓涓细流般倾泻而出的文字,每一个字符都带着生命的喜悦,它们跳跃着为来到这个世界而欢呼。

我也是欢喜的,因为我成了它们生命的主人。

此刻坐在书桌前,我看着手指敲击带来的成果,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感。

是的,你没有听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因为是我赋予了它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权利,我当然是至高无上的王者。

我像一位创造世界的神明,俯瞰着这片由字符构筑的国度,每一个字都有自己的灵魂,它们在我的指挥下排列组合,演绎出万千思绪。

我很看重自己用文字组成的国度,就像古人用竹简刻下智慧,我想让我的文字流传下来,我觉得这是我生命的意义,我将我的灵魂化成组合的字符,让它们承载我的思想穿越时空。

我突然想起了庄子在《秋水》中的一句话:“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我的文字在我的心里不就是那只神龟吗?外人虽然看不上,但自己还是需要珍惜的,说不定有人会因为我的某一句话或者某一段文字而产生共鸣,进而改变了自己的心境,我想,这应该也是一段奇妙的缘分吧。

秋虫一定不会想到因为他的歌声而让我有了创作的灵感,时钟也一定不会想到它见证了我的思绪起伏,而我更不会想到,自己随手敲下的文字,竟也有可能会成为他人生命中的一束微光。

《诗经》里有一句话:“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我想,我应该感激这秋夜的秋虫给予我的这份灵感,也感谢那滴答作响的时钟给予我的耐心。虽然是一堆没有主题的文字堆积,但只要愿意积累,谁能说它不会发酵。

我不指望它的发酵会带来惊世骇俗的奇迹,但我愿意相信,最初的酵母,不就是如此诞生的吗。

没有酵母的世界,你能想象会是怎样的单调与沉寂吗?

我昨天在饭店做了一些饼子,就是用了上次剩的刀削面,面放久了,它就会发酵,因为这个世界不是一个真空的世界,世界上会有很多的东西要掺和进去,你根本就没有拒绝的权利。

你的唯一的权利就是选择让它们以怎样的方式呈现。我选择了让它成为饼子,昨晚的晚餐,我吃的就是“饼子夹肉”。

谁能告诉我,这样的发酵与组合,是不是也是一种生命的延续呢?

谁又能告诉我,我的文字的堆积,会不会在某一天,突然发酵成一种思想,影响某个人的一生呢?

孔子和庄子,他们当年也不是和我一样吗,将自己心中的思绪用竹简或者丝帛记录下来,流传后世。他们也不会想到,千百年后的人们,还会在上面寻找生命的灵感。

我相信我比他们强,因为我有手艺,我可以把食材化作佳肴,我也可以把文字酿成美酒,我可以让一个厨师与一个作家完美地融合,我更可以用一把炒勺书写人间的烟火。

我会写诗,所以,我叫“写诗的大厨”;我也会做菜,所以,我叫“掌勺的诗人”。我还会著书立说,所以,我有自己的“大厨说”

“大厨说”不会成为《论语》,因为《论语》是孔子弟子所记录的圣人之言,而“大厨说”则是凡人对生活的点滴感悟,是一个厨师对人生的随性书写。

厨师是什么,就是过去的“庖厨”,孔老爷子,你还记得你说过的“君子远庖厨”这句话吗?你一定想不到在两千年后,一个“庖厨”竟然选择用你最擅长的文字和你对话,用你最敬重的礼乐与你论道。

我不是要与你争辩对错,而是想告诉你老爷子,生活的真谛,还真不在庙堂之上,而在烟火之间。

哦,对了,你老爷子不是说过:“食色,性也”,那么,我这个做菜的厨子,是不是也有权利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人间之性情呢?

我知道您不会回答,你的徒子徒孙也不会回答,因为他们早已习惯了在经卷中寻找答案,而我却要在锅碗瓢盆里寻找生活的真味。

过去,您将您的思想刻在竹简之上,所以流传了千古,而现在,我将我的文字储藏在云端,让它们随着网络的风传到每一个角落。

云端,您不懂吧,知道您不懂,所以我也就不告诉您了,好像您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您看,我就当您知道了。

差点忘了,老爷子,我作了一首诗,要送给您,您千万别说我狂妄,因为这是一首我与您对话的诗歌,所以,您一定要收下;

与孔子对话

作者/王斌

远离庖厨的老爷子呀

您可知道,这世界

早已没有了圣人,因为

凡人,已经可以主宰

自己的命运

一个颠锅的厨子

他也有了自己的思想

他想用您的文字,记录

生活的精彩

你一定不知道他菜肴的美味

你也不知道他文字的芳香

他的绝技是,用锅铲

书写人生

他比你强,他能在烟火气中

找到生命的真章,而您

却在礼法中,忘记饿了的时候

是没有人在意“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是您讲究的是礼

而他,讲究的的是生活的味道

他可以把生活变成一首诗

也可以把诗化作一道菜

而您,只能坐在庙堂

吃那个半生的冷猪头

全文完

王斌作品

2025年09月01日09:47:2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