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的读书目的与现实的读书目的
读书
书读千遍,其意自现。
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
古人读书,大多文科,古人所著书籍,几乎集中于做人做事,谈人生哲理,生活态度,追思过往,参考当下,遥想未来。将所有技术类定为奇淫杂技。
而古时候,读书只是一部分人。读书人的地位是崇高的,是享受社会礼遇和尊崇的。对社会的解释权是掌握在士人手里的。
而当下,发展靠技术,兴邦靠技术。我们难道不觉得成了拐子马嘛?
党和国家提出过,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但是现在网路和现实的问题是,一切向钱进,在精神方面反而充满了谩骂和固执群体立场,如男女,如打工人与老板…
从张载的“三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到伟人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他们的读书理想是崇高的,他们也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了一个崇高的知识分子是什么样的。钱学森等理科(可以这么定位嘛?)知识分子,前扑后继,为国家发展牺牲小我,完成大我。这类人现在也不少,但是为什么很少听到,或者不再印象深刻。
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下,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下,读书仅仅变成一种途径,一种改变命运的途径。也许可以说,这种现实历史曾经历历在目,难道不熟悉嘛,有诗可证: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老祖宗很现实也很坦白。古人说读书是为了明理,今人说读书是为了建设祖国。爸妈说臭小子,不好好读书你怎么找好工作,工作不好,以后怎么能过好日子。
从古至今的父母都是为儿孙计。现实永远是跨不过的槛。现代的孩子承担的不仅仅是父母的期望,也早早承担了生存的压力。这些压力是眼花缭乱的社会变迁,焦躁不安的社会舆论,紧迫十足的父母。曾经没有能力跳出自己阶层的一代,生生的将自己的懊恼和不甘,一股脑的强加给了孩子。又加上是独生子女或者两个,内心对未来的不安,也传递给了孩子。(不知道说的准不准确)。
生活的压力,其实80-90后很大一部分人,已经承载不了了。社会的压力,家庭的负担,没有长大的心智,弱小的肩膀,庞大的野望。知足常乐是什么乐,难道天天淘宝不香嘛?
物念欲深,心无所依归。
都是读书人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你说古人算个球,那时候有权贵。
古人说你走我老路,你不见钱也得跪?
无耻的封建社会
孝义当先人人先
昌盛的21世纪
丑恶嘴脸满世界
读书明理,反省自身
如果读书为钱,那很简单,上学就要先谈恋爱,优秀的总是被抢。好女人好男人这么抢手,你说你找的都是渣,那是你下手晚了。这才是最符合经济学的,机会成本很高啊,兄弟们呢。
子女不孝,你看看怎么为人子女。
媳妇不孝,你怎么为人媳妇。
读书当选好书,搞经济的时候,不忘搞搞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