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乱云润生第二百三十回
乱云润生 第三十五章
子琴贤良树德含辛茹苦
润生乱云岁月磨难成长
第二百三十回
上一回说到,赤绍宗坚定不移地踏上文化救国之路。他凭借手中画笔与才情,先以金家窑为蓝本精心创作《金家窑前世今生》画册,紧接着又推出《望海楼:见证民族觉醒的烽火地标》,并将这些心血之作投稿至《北洋官报》《大公报》《竹园白话报》《醒俗画报》等报刊。稿件一经刊发,便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在读者群体中激起千层浪,深受民众热烈欢迎。
几家颇具影响力的报纸纷纷向他抛出橄榄枝,先后与他签订定期约稿合同。这一来,赤绍宗的稿酬有了稳定保障,生活境遇显著改善,更重要的是,他的创作热情被彻底点燃,犹如熊熊烈火般空前高涨。他心中无比明晰,自己已然在文化救国这条充满荆棘却意义非凡的道路上,稳稳迈出了坚实有力的第一步。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决心以点带面,持续深入挖掘那些能够提振鼓舞民心的优质题材,倾尽全力为唤醒国民意识、振兴中华民族贡献自己的一切。
此后数日,赤绍宗背着画板,穿梭于沽河两岸。这一带堪称沽海的文脉灵魂所在,名胜古迹星罗棋布,静静矗立在沽河之畔。沽水,作为这座城市的母亲河,源远流长,它悠悠流淌,宛如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默默诉说着古往今来城市的风云变幻。赤绍宗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他要在此精心勾勒出一幅幅浓墨重彩的绝美画卷。
沽河,恰似一条灵动飘逸的丝带,悠然蜿蜒于城市的脉络之中。当赤绍宗行至此处,眼前的美景如同一把神奇的钥匙,瞬间打开了他内心深处对美的感知之门,让他沉醉不已。只见河面上水波潋滟,河水悠悠流淌,在阳光那温柔得如同情人抚摸般的轻抚下,闪烁着粼粼金光,仿佛无数细碎的钻石在河面欢快跳跃。灵动的波流,裹挟着岁月长河中无数或精彩或平淡的故事,从遥远的地方逶迤而来,似在轻声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沧桑。赤绍宗出神地凝视着水面,心潮澎湃,画板上的沽水仿佛受到他情感的感召,也随之悦动飞舞、水花飞溅 。
赤绍宗身后,便是那庄严肃穆的望海楼教堂。此刻,他将画板稳稳架设在沽河堤岸边。他的右侧,窑洼码头呈现出一片繁忙喧嚣的景象。这座码头整日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是城中赫赫有名的货物集散地。水旱码头的栈桥,像一条蜿蜒的巨龙,向着河面延伸而去。桥面上,深深浅浅的车辙和密密麻麻的脚印交错纵横,那是独轮车和挑夫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辛勤劳作留下的深刻印记。栈桥上的木板,在无数次的重重踩踏和各种沉重货物的反复重压下,不堪重负,频频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仿佛在低吟着一首古老而又充满沧桑感的劳动之歌。
一艘艘大小各异的船只,如灵动的鱼儿般在河面上穿梭往来,有序地停靠在码头边。小巧的舢板,在大船的缝隙间灵活自如地穿行,忙着接送往来的人员;而那些大型的货运帆船,高高扬起的船帆好似鼓起的巨人胸膛,紧绷的绳索如同巨人身上的青筋,彰显着力量。船夫们忙碌地在船上装卸货物,沉重的货箱、麻袋装得满满当当的粮食、还有带着新鲜气息的鲜鱼水菜,纷纷从船上卸下。民工们整齐划一地喊着响亮的号子,齐心协力地搬运着货物,那充满节奏感的号子声此起彼伏,如同激昂的乐章,在沽水两岸久久回荡。
码头周边,小商贩们如繁星般聚集。他们摆开一字长蛇阵似的小吃摊,热气腾腾的包子,白白胖胖,仿佛在向人们招手;香脆的麻花,色泽金黄,散发着诱人的香气;金黄的炸糕,咬上一口,软糯香甜。而煎饼果子,更是凭借独特的风味,极受大家欢迎。有的商贩则贩卖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满足来往船员与搬运工人的不时之需。码头上人来人往,嘈杂声中却透着一种井然有序的和谐,淋漓尽致地彰显出沽河畔作为充满烟火气的经济枢纽的独特魅力。
微风轻柔地拂过,河面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撩动,泛起层层涟漪,宛如一匹轻柔的绸缎被微微掀起褶皱。河水轻拍着岸边,发出悦耳动听的声响,那声音恰似一首舒缓的摇篮曲,温柔地慰藉着每一个聆听者的心灵,让人们在这喧嚣的尘世中寻得片刻宁静。
赤绍宗正在沽河之畔写生位置的左侧,是大口摆渡。在那个没有桥梁横跨沽河的年代,大口摆渡位于三岔河口东岸,自清代就已存在并投入使用,一直以来都是连接沽河两岸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它的东头与粮店街北端紧密相连,沿着沽河向上游追溯百步,设有小口摆渡。在小口码头与大口码头夹角的堤岸上,文化瑰宝珍遗云集。香林苑,曾是清代文人雅士雅集之所,当年乾隆皇帝巡幸此地时,还赐下“崇禧观”之名。望海寺,始建于清朝初年,在乾隆元年(1736年)进行过重修,寺内有乾隆皇帝御题的额及殿联,在清代,它可是三岔河口的著名景观。还有那三取书院,位于三岔河口南,建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它可是神州大地上的第一座书院。书院巧妙地利用赵公祠旧址而建,赵公祠是赵良栋、赵宏燮、赵之壁祖孙三代的祠堂。赵良栋在康熙十一年担任沽海镇总兵,赵宏燮曾两次出任沽海道,赵之壁则在沽海任盐运使。他们在各自的任期内,修堤防洪、兴办义学,为百姓做了诸多善事、政绩斐然。赤绍宗广泛查阅资料,引经据典,精心临摹绘制完上述景点的画册后,便从大口摆渡过宽阔的沽河,前往西岸。
一登岸,眼前便映入一首诗所描绘的壮丽景象:“直在云霄上,蓬瀛望可通;万帆风汇舞,一镜水涵空。”这里便是沽海最大的道教庙宇——玉皇阁,始建于明代宣德二年(1427) 。其建筑群落规模庞大、气势恢宏,由旗杆、牌楼、山门、钟鼓楼、前殿、八卦亭、清虚阁、南斗楼、北斗楼,以及三清殿等众多建筑共同组成 。在清虚阁内,供奉着庄严肃穆的玉皇大帝铜像,左右两侧分别供奉着真武大帝、火神爷祝融的神像。每年正月初八,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祭星”法会,而在九九重阳佳节,人们纷纷前来登高望远,祈求生活兴盛、万事顺遂。
穿过正在热火朝天地大兴土木、创建中的同庆里胡同,这里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别具一格,环境典雅清幽,由多个四合院巧妙组合而成。走过同庆里胡同,便来到了宫北大街。宫北、宫南两条街道以娘娘宫广场为分界。娘娘宫,又称天妃宫,始建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它不仅是沽海,甚至是神州年代较早的妈祖庙。
天后宫坐西朝东,占地面积达535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734平方米。沿着中轴线自东向西依次排列着戏楼、幡杆、山门、牌楼、前殿、正殿、凤尾殿、藏经阁、启圣殿。两侧还配以钟楼、鼓楼、关帝殿、财神殿以及其他配殿,还有那凌空飞架的过街楼张仙阁等建筑。它宛如一座珍贵的历史宝库,是研究宋元时期妈祖庙建筑特征的活化石,也是仅存的唯一实例,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天后宫在多个方面都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它是城市起源的重要标志,民间流传的“先有天后宫,后有沽海卫”,生动地见证了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同时,它也见证了沽海从漕运枢纽一步步发展成为繁华商业都市的艰辛历程。作为民俗文化的发祥地,围绕着它派生了各种丰富多彩的习俗形式。它还是世界三大妈祖庙之一,在传播妈祖文化等宗教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艺术文化的重要载体。每年举办的皇会,是民间文化的一场重要盛宴,而天后宫便是核心举办地。天后娘娘被人们视为保护神,给予从事航海、渔业等危险行业的人们以心理慰藉和精神寄托,象征着对城市和居民的庇佑 。
这里,是百姓心中的精神圣地。天后宫在凝聚民心、增强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大家共享的文化记忆和精神家园。它还形成了城市重要的旅游景观,吸引着大量游客慕名而来,有力地带动了周边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了城市的繁荣。它已然成为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一个独特的文化地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所以,在赤绍宗看来,文化救国的宏大篇章中,这里必须被浓墨重彩地抒写。
在娘娘宫的后身,城厢东马路与北马路的夹角处,还矗立着1902年成立的直隶官银号,这可是神州首家官办金融机构,为城市的繁荣兴旺发挥了极为突出的作用。赤绍宗仔细勾勒出它的素描后,便又从大口摆渡过沽河,返回东岸。沽河,就像一位神奇的画家,用她那温柔与包容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动静相宜、美轮美奂的绝美画卷,让每一个身临其境的人都不禁流连忘返。赤绍宗站在岸边,望着眼前的一切,浮想联翩,彻底沉醉在这如梦似幻的景致之中 。
沽河东岸望海楼教堂前三岔河口岸边区域,是粮店前街和粮店后街,统称“粮店街”。因地处沽河干流上游的东岸,也被称作“河东粮店街”。这条街因漕运而生,长约一里半地,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老街,也是城市最早的商业街。元朝建都北京(大都)后,贡赋和粮食主要依靠海路从南方运来。船只由大沽口进入沽河干流,逆流而上,抵达现今窑洼码头附近后,便将粮食货物卸在粮店街这个地方。而后,再将货物转换到平底船上,由纤夫牵引着,经北运河送至京都,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漕运”。老三岔河口东岸,就此成为海船倒驳的重要码头,海津镇及周边军民的粮食供应也都从这里配发。清咸丰十年(1860年),城市开埠通商后,人口急剧增加,粮食需求量也随之大增,粮食行业因此蓬勃兴盛起来。冯姓开设的“成”字号粮店,从咸丰五年(1855年)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最鼎盛时期发展到8家,俗称“八大成”,其中以成发号为津门斗局子之首。由于买卖家都聚集在这两条街上,于是这里便被称为粮店街。为了便于漕粮的卸存和转运,粮食从前门进入粮店储存,再从后门转出,故而将粮店前门的街道改称粮店前街,粮店后门的街道称为粮店后街。
这里,商贾云集,富豪聚居;店铺林立,车水马龙,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随着河北新区的开发建设,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尤其是那些有着创新思想的富户子弟们。1905年3月,李叔同的母亲不幸病逝。母亲的离去,让他陷入了锥心刺骨的巨大悲痛之中。经过深思熟虑,他毅然决定打破旧俗,为母亲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新式葬礼。李叔同还在《大公报》上发布“哀启”,郑重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传统丧礼物品,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并且要求参加追悼会的人,摒弃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李叔同这一丧事新办的大胆举措,宛如一颗璀璨的新星,在神州大地上空划过,开辟了国人丧礼新形式的先河,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当赤绍宗从《大公报》上看到这一消息后,深受触动,随即绘成画册。他满心期待能采访李叔同,为此经多方打听,得知李叔同的家庭正在粮店街大兴土木,而他本人正在东瀛留学,要到明年春天才回国。无奈之下,赤绍宗只好暂时作罢。这里是粮店街60号,李叔同故居占地1400平方米,对面便是沽河彼岸那气势恢宏的玉皇阁 。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