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绘画?为什么有的人寥寥几笔就可以勾勒出十分生动的画面?为什么明明是一张平面的画纸,却可以显示出三维的画面?绘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们今天就来试着回答这些问题。
所谓的生动,平面,立体,说到底,无非还是我们的眼睛对这个世界的感知。那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我们的眼睛是如何观察这个世界。我们之所以能够看见物体,是因为物体表面反射的光线,经过瞳孔到达视网膜上。而视网膜上布满了视觉细胞。这些视觉细胞可以把感受到的光刺激转变为电信号传递给大脑,再经过大脑的复杂处理形成图象。把这个过程简化一下就如图一所示。
假设在地面上有一远一近,高度相同的两根电线杆。那么电线杆表面的光线,经过瞳孔就会在视网膜上形成一长一短的两个投影。物体越远形成的投影就会越小,物体越近形成投影就会越大。这就是近大远小的现象。如图2。
现在我们再来做一个定量的分析。假设在地面上有三个高度相等的电线杆,分别是Aa,Bb,Cc如图3所示,现在有一个人刚好站在这三根电线杆前。我们设这个人的瞳孔为一个点O,那么这三个电线杆反射的光线经过瞳孔O,就会在视网膜上留下三段长度不同的线段。分别为 A1a1, B1b1, C1c1,同理,电线杆之间的距离ab,bc,也在视网膜上留下了两条线段,a1b1,b1c1 ,我用软件把这5条线段等比例的截取出来。就得到了图中的5条线段。(图中为了便于观察,我把瞳孔的高度刚好设置为电杆的1/2)
我们把刚才得到的这5条线段,按照现实中电线杆的位置组装起来。就得到了图4左下角的形状。非常神奇的是,我把刚才得到的这个图形的各个端点用线连接起来。竟然刚好是一条直线,并且相交于一个点。如图4右下角。
如果我们把刚才的证明复述一下,就得到了一个神奇的透视原理。一排整齐排列高度相同的物体(或者说是一个向前无限延伸的长方形),在人眼中的实际形状,是一个近大远小最终会汇聚成一个点的三角形。如图5所示。
实际上,我们如果观察现实中的物体,也会得到相同的结论。比如一条笔直公路两旁的树,延伸的越远就会越汇聚成一个点。或者换过来讲我们会发现,如果画一排具有透视关系的树,那么大脑就会为这排树附予一些真实的空间感。现在我们可以试着来回答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能看见物体?
那是因为物体表面反射的光,通过瞳孔反射到视网膜上。视网膜通过长期进化,长出了视觉细胞。这些视觉细胞能对不同角度,不同颜色的光产生不同的反应。而我们的大脑经过不断的学习,对这些反应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系统。在这个系统里集成了大量的模板(或者可以说成某种条件反射或算法),当它接受到一系列具有独特规律变化的信号与某一个模板接近时。就会产生与这个模板相近的视觉效果,如形状,颜色,空间感等等。
为什么平面的纸上可以画出三维的物体?
那是因为我们的画面经过光线反射被视觉细胞捕捉后。所形成的视觉信号,与某一个三维模板接近。大脑便脑补出了这个模板的空间感。如果我们的画面透视光影越准确。那么与模板就越接近,其产生的空间感与现实中的物体就越接近。
什么是绘画的本质?
绘画的本质就是利用透视光影等关系,在大脑中形成与我们想要画出物体最接近的模板。从而让大脑赋予我们想要的视觉感受。
注:以上内容大部分为自我想象,可能存在较大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