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研究:孩子学习好不好,还要看家庭晚餐?
文/书篆
我们这一代父母是空前焦虑的一代父母,计划经济铁饭碗的保障轮不到我们这一代,社会高速变化今日不知明日事的迷茫我们却得承担。物价三年一大涨,工资却是刮风下雨雷打不动,房价、医疗、教育、养老……样样戳心,不堪重负。
生存成本高摆在这儿,谁要是说他没点焦虑,我都想打开他脑袋看看是什么构造。
空前焦虑与育儿发生化学反应,不用猜也能想到是对孩子学习的一百万个关心。北师大发布的《2018中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显示近8成的学生认为爸妈对学习情况的关注超过了对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关注。
1.关心学习无分你我,我们都是一家人
同事A君在儿子上小学前向我们大放豪言:“只要小孩身心健康,成绩能及格就ok,绝不做虎妈!”孩子上了小学的同事们不置可否,脸上露出难以名状让人心里发毛的微笑。半年过去,有一天午饭间听见A君难得地口吐芬芳:“气死老娘,我那傻儿子又考了70分,全班就俩人考不过80,他就是其中一个!老娘好歹一本大学毕业,他爸也好歹混了个硕士回来,怎么生了这么个傻儿子!”
想起她半年前的壮语,我忍不住不人道地放声大笑。身为儿童心理咨询师的她也敌不过隔三差五的老师家长“面谈”,敌不过对孩子将来的担忧和焦虑,做起半个“虎妈”来。
在不得不重视孩子学习的路上——期待孩子成龙成凤冲出天际,担忧孩子将来混吃混喝混得还不如自己,搁不下被老师请“面谈”的老脸,受不住天天被朋友圈“别人家孩子”的刺激,总有一款在你左右。
2.孩子学习好不好,还要看有没有一起吃晚餐
在提升孩子学习的龙虎斗中,家长们常常文武齐上,文有陪读陪写陪考试,武有巴掌拳头鸡毛掸子,你摆你道场,我有我法术,力求孩子成绩上一个层次,再上一个层次。
穷思竭虑,用尽百般战略战术的爸妈们,注意,你们可能忽略了一个死角,一个轻轻一手指就可置武林高手于死地的练功罩门。
西方有大量科学研究证眀,孩子的学习怎么样和你们有没有一起吃晚餐有正相关关系。
孩子的阅读、写作和算术能力,高中的学习成绩,大学入学考试的分数,还有其他很多学习方面的表现,都与家庭晚餐有关。你跟孩子一起吃饭的次数越多,孩子的词汇量就越大,成绩就越好。这一点在女孩身上尤其明显。
相信很多家长会惊呼:“呐尼?就这么简单?”是的,“终极真理”就是这么简单。
你和孩子一起吃饭的次数可以有效预测孩子的词汇量和学习成绩,甚至高考成绩。
晚餐功效这就完了吗?too young too simple!
研究还证明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共同吃晚餐的次数还能预测孩子会不会走上歪路。
美国一个研究团队调查了将近5000个美国青少年的生活习惯,他们发现,青少年——不管男孩还是女孩,越少跟家人一起吃饭,就越有可能成绩不佳、抑郁、抽烟、吸毒、考虑自杀,甚至真的尝试自杀。而女孩尤甚,跟常和父母吃晚饭的青少年相比,很少和家人共进晚餐的女孩更可能尝试自杀,概率几乎是前者的两倍。
相信家长又一次惊呼:“什么?小孩将来会不会抑郁焦虑,会不会游戏毒品成瘾,还和有没有一起吃晚餐相关?”是的,不用怀疑,就是与有没有和你一起吃晚餐相关。
3.比起精美的营养大餐,更有效的是餐中积极聊天
也许你看到这儿,心里已热血沸腾,为了孩子的好成绩,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今晚一定得准时下班,老板骂也没用!(偷偷说句,老板骂还是有用的~)杀奔菜场,精挑细选,用热心爱心精心准备和孩子们同吃的豪华晚餐。
且慢且慢,看官且慢行,话还没说完。经常跟父母和兄弟姐妹一起吃饭的孩子为什么后来更洁身自好,心理更稳定,学习更优秀?
饭桌上的聊天,特别是围绕孩子的经历展开的友善积极的对话,是把童年时期的家庭聚餐和未来的学习成绩联系在一起的关键。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凯萨琳·斯诺和她的同事对波士顿60个家庭的3岁孩子展开了10-14年的跟踪研究,不论家长的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如何,家庭聚餐比其他几乎任何一项活动——包括读书和玩玩偶,更有助于扩大儿童的词汇量。
另一项近期的研究也证明了对孩子真正起保护作用的不是分享食物,而是餐桌中面对面的互动。
明尼苏达大学的安·迈耶和康奈尔大学的凯莉·缪齐克对18000名美国青少年展开了追踪调查。在排除掉其他原因之后发现,一起吃饭,不过是很多父母接触孩子的一条重要——有时候是唯一的途径。如果父母的教育模式偏重于鼓励和支持,较少斥责和批评,那么一起吃饭进行积极的谈话就更有可能降低日后孩子抑郁、犯罪和滥用药物的风险。
共进晚餐可以让孩子更早地接触到语言和社交互动的微妙线索,也能帮助他们找到归属感。
对提升孩子学习能力,和孩子共进晚餐很重要;比晚餐更重要的是你得和孩子聊天,闲话家常;比聊天更重要的是你得围绕孩子的经历和他们聊天,而不是股票足球工作包包;比围绕孩子经历聊天更重要的是你得和颜悦色积极和谐地聊天,而不是批评发飙鸡飞狗跳。
亲爱的你,准备好了今晚和孩子一起愉快用餐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