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姐曾连续几年,被公司评为“能力最强员工”。
毕业8年,一路稳扎稳打,从战战兢兢的小职员,熬到“元老级”主管,对公司业务如数家珍。
今年3月,公司在校招了一批毕业生后,宣布大量裁员。
慧姐本以为能仗着资深躲过一劫,没想到第一个被辞退的,就是自己。
办离职手续的时候,共事多年的HR透了实情:“不是你不好,实在是那些年轻人,后生可畏。”
“人家脑子里新东西多,能拼能扛,还便宜,无非就是经验少点,给几个月适应,也差不到哪去。”
“从性价比来看,咱们这个年纪,实在比不过。”这话听着虽然刺耳,却其实并不是个例。
在很多公司中,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不留30岁以上的员工。
某互联网公司就是如此,其CEO明确在自传中写过:公司员工平均年龄保持在29岁以内,因为他们:
“不褪少年锐气,也不沾老年暮气。”
“不青涩了,却没染上圆滑世故,足担重任。”
老家的日子,真有想象中那么好过吗?
慧姐栽在了30岁这条线上,选择在而立之年,回了老家。
可老家的日子,真有那么好过吗?
为了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专门采访了两位朋友。
他们虽然都是从大城市,回到三、四线老家小县城,可过上的生活,却截然不同。
下面,是他们的自述。
@C宸,31岁。
在北京做运营五年,2019年回老家徐州,开起了淘宝店,卖孕妇防辐射衣。
上个月刚用小赚的钱,给老婆盘了个实体美甲店。
我当初是自己辞职的,倒也不是对北京失望了;就是单纯地觉得,加不动班了,拼不动了。想回小城市,过另一种节奏的生活了。
很多朋友都问我,不会不甘心吗?不焦虑吗?
其实我一点也不。
北京这几年的见识,还有我那么多运营作品的累计,让我无论走到哪座城市,遇到什么阻碍,都能不慌不乱地找到解决办法,更有底气保证家人高质量的生活水平。
所以年纪、城市,包括行业,都不会成为我的局限。因为我的优势是自己,不是这座城市,更不是我待过的公司。
@东海,27岁
回老家前,我在广州做了3年创意设计。
前年,老家女朋友催我回去结婚,父母也总说他们老了身体变差,没办法,就辞职了。
可我家就是个四线小城市,别说没有高薪的设计职位,就连需要创意设计的公司都很少,除了招幼儿美术老师的体制单位,就是只需要美工的小公司。
我进了一家教育机构,每天按照上司的要求做美工。换个色,加个阴影,改个字号大小,听话做事就好,完全不需要我的创意。
刚开始,觉得省心、安逸;可时间久了,灵感越来越迟钝,真的不知道自己每天都在做什么。
而且,工资落差真的太大了。以前买部iPhone,一个月工资就够了,现在要三个月。
大城市虽然物价高,但对于手机、电脑、车这种固定价格的东西来说,还是更好攒一些。
@阿希,26岁
毕业后,阿希在上海工作了一年。城市很大,想要容身却不容易。到处都很挤,地铁很挤、上班很挤,职位也就那么多,一帮人来抢,也很挤……
拼命工作,为凌晨三四点的魔都夜景增添美丽,却没能在这座巨大、繁华的城市留下一点痕迹,只觉无形的压力要把自己压坏了。
阿希还是回到了小县城。回到家后,她废寝忘食地备考教师编制,报了各种培训班。幸好第一年就考上了,如愿捧了教师的铁饭碗,有寒暑假,也有生活。
教师的社交圈子不大,能接触的异性不多。第二年,阿希开始了相亲,精挑细选了一位公务员小伙子,开始了恋爱。
他们性格、爱好相近,都是体制内工作,很快就结婚了。婚后一年,阿希的龙凤胎呱呱坠地,凑了个“好”字。公公婆婆帮忙带孩子,因为生活习惯和教育理念的不同,难免产生矛盾,但都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不做班主任,下班后,阿希有很多时间料理家事,摆弄花草、整理收纳、研究菜谱。
她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我和大城市快节奏气质合不来,工作稳定、儿女双全,家庭和美,这就是我的理想人生”。
根据《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2018)》显示,我国60-69岁的老人42.6%的经济来源是“劳动收入”,16%的男性60岁以后继续工作。
当我们经常哭穷喊累,自嘲996社畜的同时,回到家里发现爸爸妈妈压根就没有“休息”、“放松”这种概念。
每次回家都会发现老妈的白发变多了,除了岁月流逝之外,也有工作劳累的催化。
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瞬间变老的。
这种瞬间感,其实是跟你离家的时间成正比,如果一年见一次,这种感觉就格外明显。
三十岁回家没有正确与否,关键在于自己的追求以及生活规划,在30岁这道门槛来临之时,主动调整生活节奏,让自己顺其自然的过度到另一生活阶段,这或许就是30岁不焦虑的真正应对方式。
三十岁回家,和二十岁比,从外地回家,少点年轻时的一些迷茫,多些人生经验。比四十岁从外地回家,多些力气和选择。
三十岁,父母还在身边,妻子儿女,朋友也都在陪伴左右,自己还健康,时间也有大把,人生还可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