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中场休息
[美]本·方登
《漫长的中场休息》是美国作家本·方登的长篇小说,曾获得美国国家书评人奖。
小说讲述的是在某次伊拉克战争中获得胜利后的B班连队在全世界名声大噪,迎来了一次“凯旋之旅”,各路电视台转播着战争的残酷和获得胜利的辉煌视频,甚至有人提出将此次充满正义意义的战争拍成电影,英雄们意气风发,在各地巡游接受众人的膜拜吹捧,尽情地展示胜利的风采,一时间风光无限。
可风光的背后却揭露出应付场面的疲惫与资本家假惺惺的“正义感”,当烟花与炸弹、敌人与明星同时出场,如果生命再来一次,现实社会的现实人又会作何选择?——打仗真的糟透了,可受资本控制的麻木生活又有什么看头呢?
一、绝望是人之常情
比利因为去报复了那个甩了自己二姐的渣男,而被迫参军,在战场上亲眼看到战友死在自己面前,内心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当中,那是一种说不出来的痛苦和难受,即使获得了象征胜利的勋章,比利也无法排解内心的忧伤。
内心的忧伤导致比利对战争的看法发生了转变。
在“凯旋之旅”的过程中,比利见惯了参与庆祝战争胜利的各界人士,其中包括不知所以然只知道庆祝开心的老百姓、因为战争而幸存下来感激涕零的普通人、因为战争大发一笔的暴发户、不在乎战争胜利而只在乎能否大捞一笔的投资商、想利用B班获得胜利的噱头大赚一笔的……
比利看着他们,看着在舞台上搔首弄姿的明星,看着在舞台下大声欢呼的普通人,看着整天围绕在班长身边的电影投资人……这些人懂什么?这些人懂得什么叫做战争吗?这些人为什么可以笑得这么开心?
他们给一支失败的足球队购置全套上等质量的护具,给他们足够丰盛奢华的营养,给他们提前备好足够多的药品,可是他们对军人呢?只想利用军人的胜利拍电影大赚一笔,却对军人们拍电影的收入一减再减,甚至想利用上层人士的参与来威胁B班……
这些人懂什么?这些人懂得什么叫做战争吗?这些人为什么可以笑得这么开心?
一个个大喊着支持军队,可是一谈到投资呢?一个个都说没钱。
那眼里最深层的是绝望吗?这世人没有人不害怕战争吗?
施鲁姆就那样死在自己怀里,为这群正在享乐的人。
二、衰亡是事物发展的标准轨迹
B班在“凯旋之旅”期间,受电影投资人的邀约去体育场看足球赛,比利看着眼前“摇摇欲坠”的体育场建筑,想象着三四十年前这体育场的模样,陷入了沉思。
三四十年前的体育场是怎么样的?光彩照人,熠熠生辉,可是如今呢?
当某样新事物出现在世界上——比如说一个新生儿、一辆汽车、一栋房子,或是一个有特殊才华的人——凭着运气,又费劲力气和心思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好光景,但是最后,最终,还是会渐渐衰落。
舞台上正在欢唱的人啊,舞台下正在欢呼的人啊,难道不是吗?衰亡是事物发展的必要轨迹啊,你还能说什么呢?
施鲁姆为了这些正在享乐的人,牺牲了自己,战场上是多么残酷,现实是多么冰冷,你死了,为了别人的未来死了,而别人却伤心不过几天,瞬间就唱起歌跳起舞地庆祝了……
衰亡是事物发展的必要轨迹,花开花落,人生人死,有什么好惋惜的,不过是自然规律罢了,可是为什么,当施鲁姆死在自己怀里的时候,自己的灵魂也好似跟着离开了呢?是那种死亡对灵魂的震撼吗?
这些人笑得这么开心到底知道些什么?
三、人生需要别的东西
比利的二姐凯瑟琳认为,比利去参军是迫不得已的选择而已,她想尽办法劝说比利“凯旋之旅”过后,离开部队,可比利忽略了姐姐和牧师的短信,拒绝了姐姐的建议,盯住眼前正在跳舞的啦啦队队员。
啦啦队队员费森在短短几个小时之内就与比利陷入了热恋,比利想,战场那么残酷,自己真的有必要为了眼前这些开心庆祝的人去付出自己的生命吗?
凯瑟琳说得也对,自己完全可以选择请律师帮忙正式就此退役,和费森过上恩恩爱爱的幸福生活,何必去为了有可能丧命的未来胆战心惊呢?
这几日的“凯旋之旅”简直比上战场还要疲惫,在战场上一颗手弹就足以让眼前的噪音消失,可在这群热烈欢呼的人当中,自己却连开口说话都要考虑这句话对政治、战争、经济等的影响。
比利的头很痛,他们跟自己握手,跟自己要签名,询问自己战场上的情况,一次次地问自己,“当战友死在眼前,心里是怎么想的?”这都算什么狗屁问题,这些人知道什么?
直到班长带着比利霸气拒绝电影投资商压榨的投资时,比利才意识到自己内心的选择,不是的,自己参军和赶赴战场的选择并不是被迫的。
其实人生需要别的东西。
不是胜利的战争,不是为了陌生人的生活去丢掉自己的生命,虽然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可是最重要的是对国家的忠诚和对自己爱的人的付出。
比利和费森依依惜别,转身和战友们搭上了前往战场的车,他不知道下一场战争会不会胜利,也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见到家人和费森,令他奔赴战场的是对这场“凯旋之旅”的失望。
人生还需要别的东西,对国家的忠诚、对战争的看法、对家人的关系、对爱人的承诺、对未来的设想……够了,这不过是一段漫长的中场休息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