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象的秘密(46):儒家心象——人间圣贤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认知,而无法强求所有人保持相同的认知。

所以,下面阐述的【儒家心象】(包括后面的【道家心象】和【禅门心象】亦如是),并非是学术界的认知,仅仅是笔者自己心中的认知,即儒家文化投映在笔者心中的心象。

首先,【儒】是贴近人类生命本身的,是人之所需,其关注点是人间、人生、人格、人本。

比如,儒家倡导做人要做【君子】,要做【大人】,乃至要做【圣贤】。此圣贤乃人间圣贤,于人间烟火中成就圣贤之品格、境界。

而贯穿这一切的,则是儒家的核心精神【仁】。

可以说,【仁】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圣贤为中华民族开创的最智慧、最善美的心象之一。

【仁】,是儒家的核心精神心象,是至善至美的生命本体心象以及中华文化本体心象。

【仁】之心象,已经超越了有分别有对立的善与恶,但也不倡导绝对无分别无对立的【无善无恶】,而是在从根本上超越了善与恶,在更高的层面达到了一种包容一切、超越一切的生命境界。虽然如此,这种境界依然是关注生命的,是关注人类的,是关注人间的,是关注人生的,这种关注里有一种既博大包容又非常温暖宽厚的情感、智慧在其中,而且它是从生命最深层的本体层面发源而出的,像温暖而光明的阳光普照一切,又像清凉而温润的雨露滋养一切,孔子将这种难以名状的情感、智慧、品格、境界,名之为【仁】。

【仁】,首先体现于家庭关系中,比如【孝悌】,即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然后体现在社会关系中,比如【忠恕】,即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公司单位,忠于自己的工作岗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做人正直,做事稳重,待人宽厚、宽容等等。包括孔子所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都是最基本的【仁】。

仁之初发,若能养之育之,可成君子;仁之茁壮成长,若能保之护之,可成大人;仁之大成如参天巨木,若能护之佑之,可成圣贤。

仁,从字形上看,犹如一个直立的人,昂首于天地之间,并效法天地之道,福泽人间——天之道,自强不息,地之道,厚德载物,此两者皆是儒家之仁人志士——君子,所当培育之品格。

《大学》之【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是对如何培育君子,如何成长为大人的实修心法指南。

但要成为真正的大人,乃至进一步成为圣贤,这些还不够,还需要以更高远的志向与情怀作为基础进行进阶式的培育。

这种更高远的志向与情怀,于内而言,即是横渠四句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于外而言,即是范文正公所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若能做到如此境界,则可由君子而向大人,由大人而向圣贤。

但若真想成为大人乃至圣贤,这些还不够,还需要在【智慧】层面取得进一步的突破。

此智慧,于儒家而言,即是【仁】的高级阶段——【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看似普通平常无奇,但却内蕴着【极高明】的智慧,正如《中庸》所说:极高明而道中庸。

何为【极高明】?要说透这一点,可以借助心象学的视角观之,则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此【极高明】,从心象的视角来说,就是超越了一切心象;而此【道中庸】,即是包容、任运、妙用、创造一切现象,同时不被任何心象所拘,【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此矩为何?即此【中庸之道】也。

若没有对一切心象的究竟超越,便称不上【极高明】——试想,若自己被自己的某种心象所拘束、束缚、控制,怎么能称得上【极高明】呢。

所以,当我们仔细品读《论语》的时候,就会发现,孔子其实是个【智慧非常鲜活】的人,其【仁】正是究竟超越之后的一种对所有人类一体无分的大爱,这种【仁】之爱,远比西方文化中的【博爱】更加伟大。【博爱】之中,尚缺少一份究竟超越的智慧,所以在倡导【普天之下皆兄弟】的同时,对于所谓【异教徒】就是另一种说法了。【仁】,对应的是人类整体,没有所谓的【异教徒】——孔子曰:【有教无类】。

有了究竟超越一切心象的基础,【极高明】的【仁】之智慧,在面对普罗大众、芸芸众生时,就有了最适宜的智慧心象——【中庸之道】。

对于中庸之道,《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你有没有发现,【极高明】的中庸之道,在落实到一个人的生活中时,是非常朴实的——管理好自己的情感、情绪就可以了。

可以说,【情】在人类生命中占据着非常核心的地位,所以在佛教中,对生命和人类都称之为【有情众生】。

儒家中庸之道,落实到生命里,同样以【情】为切入点,来约束之、管控之、升华之。

而且中庸之道提出的要求也非常合情合理,【情】不是不能【发】,而是要有【节度】,【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换句话说,只要不伤了【和气】,就算【中节】。这种【和气】,于个人而言,指的是身心和谐的能量状态,于人际关系而言,指的是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相比有的文化要求【离情去欲】,中庸之道,的确更适合普罗大众,芸芸众生。

当一个人对中庸之道的实践与体悟达到了【极高明】的境界时,即可成为真正的大人,就像《易经》中所说的:【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於人乎? 况於鬼神乎?】

由是而观之,儒家所言【大人】者,必是合道之人、得道之人、行道之人。所行何道呢?以儒家言,既是仁道,亦是中庸之道。

其品格则如孟子所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此之谓大丈夫。】

要读懂儒家,必须先还原一个【古人之常识】,即【天人合一宇宙观】。

在孔子的时代,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对于世界和生命的认识,与21世纪的今天是大不一样的。

当代人对于世界和生命的认识,其实是从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文化逐渐进入中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知识界以及教育界对西方自然科学的尊崇,使得近两百年来的中国人,从小受到的教育,变成了一种西方式的认知——精神和物质的对立、【我】和【世界】的对立。所以,现代中国人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解除的,就是西方自然科学文化带来的一种【常识性】的【心象】,重新回归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生命和世界的认知。(【世界】这个词来源于佛教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用于表示同类语义的概念为【天地】和【宇宙】。)

在先秦时代,诸子百家对于人类生命的认识与【天地】、【宇宙】是无分的。或者说,人类生命与天地、宇宙的起源是同一个起源——即气。

古人所说的【气】,相当于现代人所说的【能量】。

关于人与气的关系,古人如是说:

《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管子·枢言》:【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

《黄帝内经》:【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论衡·论死》:【气之生人,犹水之为冰也。水凝为冰,气凝为人。】【人生于天地之间,其犹冰也。阴阳之气,凝而为人;年终寿尽,死还为气。】

人之生死,即体现为气的聚散。这说明【气】本身并没有【生死】,但有聚散、运动、变化,其可变为天,可变为地,亦可变为人。

所以,在本质上,人的生命与天地宇宙并无不同,其不同者,只在表象而已。

而人类生命之所以有诸多的不同,皆是因为其【气质】的不同,或【清】或【浊】,或【动】或【静】,或【刚】或【柔】等等。

写到这里,似乎明白了中庸之道为什么要从【情绪】入手了,各种【情绪】不正是各种【气】的体现吗?

比如喜怒哀乐,既是情绪,也是【情气】,如喜气洋洋、怒气冲天等。

而中庸之道的【致中和】,即是保养中气、和气、中和之气。

所以,中庸之道,表面上调理的是【情】,其实,真正的目的是调理【气】。

儒家的各种修身之法,其目的都在于【转变气质】【升华气质】——【气】的升华,必然带来生命品格、生命精神的升华。

道家修养方法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儒家中庸之道,即可看做是儒家的【炼气化神】之道。

以心象学的视角来看,【仁】【中】【和】【气】,皆是儒家生命本体层面的【心象】,【君子】【大人】【圣贤】,皆是儒家社会实践和文化形象层面的【心象】,【仁爱】【中庸】【中和】,皆是儒家文化理念层面的【心象】,【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皆是儒家子弟心性智慧修炼层面的方法路径【心象】。乃至所有与儒家文化有关的内容,都是儒家文化的某种【心象】。

古代没有【心象】这个词,但【文化】的【文】,本身就有【图案、图形、纹理、形象、象征】的含义,【文】是人类的创造,用于知识、经验、智慧的交流、传承、传播,所以【文】本身就是人类创造的【心象】,而且是一种【智慧心象】。特别是中国的文字,是一种智慧型的文字,可以象形、表声、表义,内涵非常丰富。文化的【化】,有教化、转化、变化的含义,即通过【文】的教育,来转化、转变、升华生命,提升生命的气质、品格、智慧、境界。

写到这里,一幅栩栩如生的心象跃然于笔者的心里——在两千多年前,一位心怀无限仁爱的老者,伫立于泰山之巅,远处,一轮红日正冉冉升起,他清晰地知道,真正的【道】究竟超越一切,无形无相,但既然生在人间,就要立足于人间,于这人世间广行【人间正道】,他的目光深邃而幽远,俯瞰着苍茫大地和芸芸众生,目光里有无尽的悲悯和热切,看着天下诸侯群雄逐鹿,都在为一己私欲而频繁地发起战争,百姓流连失所,无家可归,无数的孩子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而那些王侯们,却穷奢极欲、醉生梦死......对于这一切,他无法做到视而不见,更无法做到明哲保身、苟活于世,于是他大步流星,走下山去,并在烽烟四起的乱世之中,树起一面鲜红的旗帜,上面是他用心血和墨写下的一个大大的【仁】字!从此,他几十年如一日,为了让【天下归仁】而四处奔走,大声疾呼,辗转于诸侯之间,流离于乱世之中,即使应者寥寥,也无怨无悔,虽然后人将他的这段经历美其名曰【周游列国】,但他自己却无比清醒,自嘲自己【如丧家之犬】,即使游遍诸国心愿未竟,也依然不失仁者的风范,收拾行装,回归故里,开门讲学,以弘仁道。

什么是【仁】?孔子的一生,就是最生动的【仁】之写照。唯有达到这种境界的【仁】,才是人间圣贤至善之【仁】——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只有这样的【仁】,才能光照千古而不息,才能越千年而来,依然不减其光辉,依然能够让我们触摸到人间至善的仁者那颗火热滚烫的心......

虽然这是一种心象,但充满了无穷的精神生机与力量,它激荡着我们的心,使我们远离欲望与琐屑,远离功利与计较,激发我们生命深处的力量,慕贤而往,见贤思齐,使我们的生命能够借助这种非常强大的智慧心象的力量,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转尘世为净土,化黑暗为光明,转功利为仁爱,化私欲为道情,转纷争为和谐,化偏执为中庸,转对立为合作,转分别为大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