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屑读金庸,始读金庸已中年。那个不屑的少年就是我,待儿子已长成少年模样,一日在角落看书,我走近一看,金庸的《倚天屠龙记》。正准备大声训斥,不经意间翻了其中几页,高举责备的手逐渐放下……
被吸引的是其中的文字。看过不同版本的电视剧,小说情节早已烂熟于心,可是读起书时,却有“天地间有大美而不言”之感。饮食男女,人之性也,一切情感的发生,都如此自然而唯美,隽永中参透着哲理。你看,少侠张翠山与魔教少女殷素素相识于蒙蒙细雨中,一幅“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水墨山水画成了青春男女初识的序曲;有过几日,殷素素瞧着一望无际的大海,忽引用《庄子.秋水篇》道,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然而大海却并不骄傲,只说“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只在于大山也。”张翠山随之呼应“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有一种默契,叫惺惺相惜;有一种心动,叫高山流水遇知音。情不自禁,张翠山握住了殷素素的手……
张无忌在明教密洞无路可逃时,耳畔拂过小昭圆转自如的歌声“世情推物理,人生贵适意,想人间造物搬兴废。吉藏凶,凶藏吉。富贵那能长富贵?日盈昃,月满亏蚀。地下东南,天高西北,天地尚无完体。展放愁眉,休争闲气。今日容颜,老于昨日。古往今来,尽须如此,管他贤的愚的,贫的和富的。到头这一身,难逃那一日。受用了一朝,一朝便宜。百岁光阴,七十者稀。急急流年,滔滔逝水。”歌声圆转自如,曲中辞意豁达,令在密道中满腹烦忧的张无忌顿时豁然开朗、真气流转,在小昭的劝说下,练“乾坤大挪移”,走向了武艺道路又一高峰。小昭,金庸在后记中这样评价,“周芷若和赵敏却都有政治才能,因此两个姑娘虽然美丽,却不可爱。我自己心中,最爱小昭”。唯有小昭,爱得无私。懂得爱是给予,而不是索取。金庸对小昭的描写,似乎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浓墨重彩。很多时候,只是给了我们一个侧影,留下了太多的唏嘘和遗憾。言有尽而意无穷,余意尽在不言中。
被吸引的是人物角色。幼时看剧,新奇的是张无忌深陷四女角色中矛盾徘徊,细读《倚天屠龙记》方知这分明就是一个贫穷小子的逆袭史。自小父母在众目睽睽之下双双自尽,他满腹冤屈成了孤儿;身中玄冥独掌剧毒命不久矣;求得名医却号称“见死不救”;一路善心制药救人,却多次被人下毒残害;遇蛇蝎心肠一家人而后身坠悬崖……然而,正是历经了这九九八十一难,他,屹立于光明顶,群雄归心,众徒呼应;他,绝战少林寺,率领众派,抗击蒙古达子……正所谓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磨练心性,如跌足万丈深渊的冰凉,如漫漫长夜伸手不见五指的凄冷,如在熊熊烈火中燃烧的痛苦,就在这心悬一刻之时,冥冥之中自有神助。你看,初出茅庐的小辈与灭绝师太交手,在万籁俱寂的一霎那,张无忌突然间记起了《九阴真经》的几句话,“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他自狠来他自恶,我自一口真气足.”以灭绝师太之强恨狠恶,自己绝非其敌。纵当他是清风扶山、明月映江,虽能加于我身,却不能丝毫于我有损伤。为什么?我自一口真气足!读到这样的句子,反复咀嚼,慧根生,心泰然:纵世间何风起云涌、秒斩清空,我自聚气凝神,坐看云起时;人生如战场,任周围有多少如灭绝师太般强狠小人在,我自专心致志,学真知,获真友,成真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武功山紫霄殿三清宫的决斗,张真人当着敌人的面,现场教授张无忌武功,以木剑搏倚天剑。授剑,慢吞吞、软绵绵;旁观,着急失声;无忌,木剑胜倚天;敌者,无途可遁。此时,张真人悠然发声,剑意,非剑招。剑招,所剩无几,剑意,方可淋漓尽致。读到这样的情节,好耐人寻味!眼中有敌,心中无敌,意在敌先;死记硬背,拘泥于技,终不得法;庖丁解牛,道法自然!练武如此,一切技能与智能的习得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金庸笔下英雄人,人间难寻张无忌!得高人、遇绝学,无忌如虎添翼!自助者天助也!凡人如我们,植善念,学真学,结志友,淡虚念,张无忌的逆袭史不正是我们的九阳真经吗?
被吸引的是“倚天屠龙”。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倚天屠龙记,记下了多少人为之趋之若鹜,多少人为之丧命,多少人为之疯狂。周芷若,清新脱俗、心地善良的乖乖女终成道貌岸然、心狠手辣的女魔头! 一失足成千古恨,一剑在手毁终身。倚天、屠龙,小说的线索,人世间名利的象征。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难怪杜甫说,江湖多风波,舟辑恐失坠,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苏轼云,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很早以前,就有人问金庸:“人生应如何度过?”金庸答:“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是的,大闹一场,而后相忘于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