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时反观自己,正如孩子们激愤时所言:只会写几个没有多少长进的字,做几篇缺乏营养的文章,然后就几乎啥都干不了,电脑操作不行,车开不动,饭不会做,生活还邋遢……也想有所改观,但总因天资笨拙、心性难聚等原因而作罢。于是,一直顽固地坚持着自我。当然,这也多亏了贤惠、能干妻的弥补、宽容和支持。
因为背上了书法教师以及所谓书法家的名号,又开辟了书法工作室,就不能疏于写字。何况隔三岔五还有人极其恭敬地要“求墨宝”呢?说句实在话,我是承受不起这么重的请托的!一来是学养不足,二来自己现在写的字的确是有点僵化不前了。但又不忍拂去大家的认可和信任,于是,常常小心应对、勉为其难。这种状况像极了“打肿脸充胖子”,别人或许感觉不到,自己却心里生疼。要想继续充下去,只有不断汲取经典法帖的养分、持续提高自己的笔头功夫才可。
谈到写作并予以公开发表,是最近几年才有的事。因为接触到了简书这个极其便捷的华人创作软件,又受到身边同事常在本地网络文学平台发表文章的感染,曾经的做文兴趣便被重新点燃了。时至今日,发表的文字累积二十五万多字,内容包括书法教学、学生教育、人生感悟、佳作赏析、亲情、师生情、乡土情等,文章和文学体裁大都有所涉及。虽然其中缺乏耀眼之作,但都极其真诚,自以为能够悦己益人。而这也成为我要把写作日常化的重要原因。
写字与写作同行并重,是我现时常存于心的理念。但实际行动起来,写作耗费的精力却远远大于写字。这固然有自身擅长与否的原因,但却时常引发我对这两者关系的思考。
《兰亭序》(王羲之)、《祭侄季明文稿》(颜真卿)、《黄州寒食诗》(苏轼),都只是手写文稿,且有添加涂抹现象,而能千百年来被无数学书者顶礼膜拜、奉为圭臬、誉作“天下三大行书”,何因?我想:不独因为其熠熠生辉的笔墨功夫、淋漓尽致的情感渲泄,还应该包含其感人肺腑的文辞内容、一气呵成的文学才情。如果是抄书别人的文章,即使笔下技巧舞弄得再精湛,也断然不能获得如此盛誉!如此看来,在掌握了相当的笔墨技巧后,侧重点放到学习写文上,应该是为写字铸魂的事。
很向往古代文人写字、作文水乳交融、交相辉映的状态,但又不能对抗现代智能输入的便捷写作方式,便只能把二者进行切割、统筹兼顾起来。也许这样精力分散,一样都无法做到尽善尽美,可是这很重要吗?不必问别人,内心已现答案:你之所以把人们普遍认为的书法说成是写字,可见追求只为实用,不愿把它搞得那么高深玄乎;你之所以不愿把写作说成是创作,是只想在有了作文的冲动后才去动笔,而不企求刻意为之、苦心孤诣!
有了这样的心态,如何统筹写字与作文的问题就便易多了,可以用简单的八个字来概括:顺其自然,接部就班。
其实,人应该有高远的志向,正如拿破仑所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化用这句话谈喜欢写字、爱好写作的人,当是:不想当书法家的写字人不是好写字人,不想当作家的写作者不是好写作者。对于这样的有志人,我是非常敬崇的。
话说回来,人也当有自知之明。什么样的料子成什么样的材,如果你只是一棵小草,却非要成为参天大树,岂不自取烦恼?我已年近天命之年,深知书法和文学属于艺术范畴,要想出类拔萃、脱颖而出,光凭努力是不够的,还得有几份天赋。从家乡蒲剧界的演员身上就可以看出些端倪来,如:王秀兰大师八岁就红遍整个西安,而很多演员穷其一生努力,也还默默无闻。
做了以上的思虑,便陡生一个想法:做一个普通的写字人和写作者也挺好,给社会制造出精神文化产品的同时既愉悦了自己,还服务了他人。
为了再过把写字瘾,以一首便于书写的打油诗做个画蛇添足的结吧:
写字作文无天分,
全凭努力去耕耘。
不望出名成大家,
只愿拙作留世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