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百世》导言一:先入为主——《论语》的版本及二十篇的次第问题

《论语》是一部情感著作。宋代契顺和尚,给苏迈和贬居惠州的父亲苏东坡传递书信,留下一句禅味成语:行即到耳。旅居北京南苑的第十个年头开始,在人生四十上下,尝试对这部两千年来流通最广、争议最大、注疏最多的经典,完成我的理解认识,在此交代下书后背景。《论语》中的话题与主张,是与春秋社会历史环境,更与孔子生活(以及历代社会)实际相关,很大部分是有所指,带有很强的现实观感。因此需要了解一点其人其事,于是撰写几篇导言在正文前头。这些导言的论述,力求一种合理的解释,省去考证过程,有的只是猜想也无法证明,本部分主要参考《匏瓜》(刘勃)、《孔子大历史——初民、贵族与寡头们的早起华夏》(李硕)、《论语导读》(蔡尚思)、《试论孔子》(杨伯峻)、《丧家狗——我读<论语>(附录)》(李零),以及新近的几篇学术文章和我自己的一些短浅思考;正文参考文献较多,放在书后了。“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他倡导的修道就是日常生活,不是另辟道场,爱好着普通人的爱好;在此之上还有一点更高的追求,因此得与未得能够保持一致。《论语》连同其源发人物孔子,两千年余年,有的捧很高,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载道弘仁,开中国传统先河;有的贬得很低,儿童读物,将原本的常识常情常理概念化,自身虚伪至极。高也好低也好,都是重视,绕恐怕是绕不过去的;还有一点是,他们也曾是一群有着喜怒哀乐的生活着的人。

其一先入为主——《论语》的版本及二十篇的次第问题

识字的与不识字的,极少有不了解一点孔子教诲和《论语》的,但是熟悉又陌生,如果再问你孔子他姓甚?不是专攻或爱好者,估计难以确信原本竟然姓子。念兹在兹地维护周礼,出身却是殷人后裔,你说他是复古还是维新?还有,这圣经般的著作,谁编的,名字何意,哪些是衍文篡词,礼与仁孰为主旨?从来没说清,今后也不会有定论,百理俱在,平铺放着,也许正是它的丰富所在,要说的话永远有得说。信徒们的夸大与虚无者的否定,都是汗牛充栋,本书只想在存史的基础上,钩沉些散言背后的故事,缝合梳理一些合理阐述,未依附哪种派别,既不尊孔,也不反孔。大多也是直接给出前人的研究结论与个人思考,简略论证过程,有更想说明的,尽量不抬杠。

尽管没有定论,也不是没有线索,我们先从《论语》书名及版本开始。这一名称有多义:语言的论纂、有条理地叙自己的话、群贤集撰的有次序的经纶时务及蕴含万理之书、对谈说和问答的编次、论难辩解之语,简单讲就是把言语记录下来编撰成书。《论语》的传本有个比较共识的看法,在汉代有三种,有鲁人所传的《鲁论》二十篇,齐人所传的《齐论》二十二篇(多“问王(玉)”“知道”篇),鲁恭/共王刘余(汉景帝之子)所得的《古论》二十一篇(目前版本上分出另一“子张篇”)——据传在孔子故居墙缝中发现了一批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的《古文尚书》《礼》等书籍,《论语》也在其中,被称为“孔壁古文”或“鲁壁古文”;也有研究者臆测这是类似“天降祥瑞”的媚时之托。以上三类,是《论语》的所谓底本。

当今版本的主要源头是张侯《论》,西汉后期的张禹作《鲁安昌侯说》——对《论语》的解说,以《鲁》为主,择《齐》《古》善者而从,是第一次较大的改编本。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为底本(视为《鲁》),遵从“改古从鲁”,杂糅《齐》《古》,作《论语注》,盛行一时,现有许多辑轶本,这是第二次改编本。曹魏末期,何晏与孙邕、郑冲、曹義、荀觊等五人合著《论语集解》,保留古义原貌,囊括汉魏经师孔安国、包咸、周氏、马融、郑玄、陈群、王肃(传是《(伪)孔子家语》作者)、周生烈八家之说,并将自己的见解列在最后,康有为因此称是“九家”。何著中,难免会有一些改动,但程度会比前两个改编小。

南朝梁代皇侃为《集解》著作《义疏》,兼以老庄学说参合,对于了解六朝时期玄学对儒家影响有重要意义。隋唐以后,《齐》《古》失传。宋代邢昺在何、皇基础上作《论语注疏》,侧重训诂,融入义理,标志从汉学过渡到宋学。此后有朱熹的《论语集注》强行以《论语》中没有出现过的字——理——进行伦理道德析解,清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以详实考据对原文及《集解》作疏解,清末民国程树德撰《论语集释》——集历代注疏研究成果,对各章前人进行的经典注疏整理,并重新考异、考证、馀论、发明,最为系统妥帖;今人有通俗的流行杨伯峻《论语译注》,李零《丧家狗》,此外,钱穆、南怀瑾、李泽厚等都有专门解说作品,短长有论。

主要内容有哪些?有的认为自身是一个完善的编排整体,也有的分作个人修养、社会伦理、政治、哲学、施教、评论、自述、日常生活及颂美孔子(梁启超),也有的从哲学伦理宗教、政治、经济、教育、文艺、人物、孔子生活、其他类及阙疑类进行重编(吴瑞武)。我在初稿中曾以为学由己、敬始反本、礼用中庸、仁人达道、君子行德、论人喻事、为政使民、斯夫子也、燕居端行等9篇进行划分。

以上就是《论语》一些版本情况及内容分类。我们现在(也包括前人)取阅读思考,也会有误读,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文字演变,例如宰我昼寝(5.1),朽木不可雕。这个“昼”有的研究认为可能是形近字“畫”,从白天睡大觉,变为画寝室,意思也变。有司,据考证可能是“责”,参见20.2的“余论”部分;所谓“乱臣十人”其实是“治臣”;昏侯刘贺墓出土汉简《论语》,今本的“焉”,简本作“安”,“室”作“窒”,“沐乎沂”作“容(颂)乎沂”等等。二是在历代注疏与刊录过程中的辨析改定及疏漏,使古今不同,形义俱多样。三是政治人文的需要,伪托篡改增补,例如董仲舒、王肃、王莽等。现在要考查哪一句是原作哪一句是伪作,大概不可能。四是语法与背景。语言大部分很简洁,经常省略了关联词语,也隐藏了背景,例如4.1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以及1.13“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前后语究竟是假设、条件还是并列,给我们带来一定的杂迷,钱穆有本小书《论语文解》专门讲这个问题,他文义理解或有差池,但也提供了一个理解方向。关于对孔文子谥号的疑问,除了字面所载,还有相关背景(见“导言六”)。

总的来说,通行《论语》二十篇,经过张禹、郑玄、何晏多次修改;它是孔子思想的主要载体,但不是全部。可以辅助补充《论语》的有《孟子》《荀子》《左传》中孔子话语行状。有其次是《大戴礼记》《小戴礼记》《孝经》《易传》,其中也有孔论,到汉代才集合而成,有的内容在《论语》“定稿”之前。再其次,庄子、韩非、《吕氏春秋》、《孔子家语》也有很多相关内容,当然可能已经是属于创作而非纪实了——即便没有实证,但编撰者也根据《论语》等文献做的探索,补充了很多合理细节,这种“反向书写”,例如《家语》中“子路初见”以及对其他弟子们描写,有可信成分。

《论语》成书繁杂,也有认为随机编排,但我倾向认为大多篇章是有比较清晰连贯的逻辑,像《八佾》《微子》《乡党》等篇,主题还是非常集中的。以下辗转引据,原攥者不详,今参考《论语注疏》,并做一些修订,以说明论语二十篇的大旨关系:

学而第一:学也者,所以学为圣也,故《学而》为诸篇之先,言人行之大者。

为政第二:学而后入政,故《为政》次之,论为政之德为政之人。

八佾第三:政之衰僭,见于礼乐,故《八佾》次之,论礼乐得失。

里仁第四:礼乐虽衰于上,而风俗尚清于下,故《里仁》次之,论君子体仁。

公冶长第五:择仁者之里而居,成于家风,故《公冶长》次之,论人物品藻。

雍也第六:家齐然后国治,故《雍也》次之,亦论贤人君子及仁、知、中庸之德。

述而第七:成德有渐,国卒不得而治,退而志于著述,故《述而》次之,论孔子之志与行。

泰伯第八:著述首在表彰至德,故《泰伯》次之,上追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论德正道,劝学尚美。

子罕第九:泰伯、尧、禹之后,故《子罕》次之,论孔子之德行名状。

乡党第十:崇礼需以身作则,故《乡党》次之,详细记载圣人在家在朝言行举止。

先进第十一:居乡需守先进,故以《先进》次之,论弟子贤人之行。

颜渊第十二:承先之责,唯大贤可胜任,故《颜渊》次之,论君臣父子、仁政明达、君子辨惑诸圣贤格言、任仕备资。

子路第十二:回也入室,由也升堂,为仁需有勇,故《子路》次之,续论教民、孝悌、恒德等治国修身之要。

宪问第十四:知耻近乎勇,故《宪问》次之,论三王二霸之迹,诸侯大夫之行,修己安民等政之大节。

卫灵公第十五:邦之无道,由于人君,故《卫灵公》次之,君子之道,相师之仪,有耻且格,论礼而后兵,去乱就治,无所毁誉,必察好恶。

季氏第十六:诸侯无道,政在大夫,故《季氏》次之,论正道衰失,损益教人,诗书教子,明君子之行,正夫人之名。

阳货篇第十七:大夫失道,政在陪臣,故《阳货》次之,论习性知愚,礼乐本末,六蔽之恶,二《南》之美。

微子第十八:群小柄权,贤人远遁,故《微子》次之,论周公戒语,八士之名,四方隐沦之人。

子张第十九:贤人虽隐,圣师弘道不息,故《子张》次之,论士行交情、仁人勉学,记夫子或弟子所言。

尧曰第二十:由尧舜至孔子,皆一脉相承,天命政化,垂训将来,故以《尧曰》殿后,申明主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