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不仕故艺——那时代他的学养见识从哪里来
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他的学问本领,我们不相信生而知之,那又是从哪里来的?在求知方面,孔子不谦虚,他讲过两句话,一句是:我不是什么都懂,遇到问题,“叩其两端而竭焉”,我会就正反、头尾、本末进行推敲,终于得到答案。另一句是:十户八家的小村子,一定有像我一样忠诚信用的人,但是像我这样好学的不多。他的学生牢——不见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家语》序言认为他是琴张,字子开、子张,卫国人——转述过孔子的一句话是“吾不试,故艺”,因为没有做官,所以学得很多才艺,他的一生做官时间五六年,确实不多。
国家大事,在戎与祀,作为士人,为打仗和礼仪两大基本职能服务,需要掌握礼乐(祭祀时的礼仪)、射御(在战场上驾车射箭)、书数(写字计算)六项技艺。《论语》中孔子多次就射箭发表意见,“射不主皮”“其争也君子”。当别人说他好像什么都懂,却没有专长时,他说:“吾何执?”驾车还是射箭呢,我选驾车吧;“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手拿鞭子当差役的贱职,或解为驾车人),吾亦为之。”年轻时干过几年的仓库保管和放牧牛羊。
在学问方面,对礼乐政治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文献”,文是文字作品,献是贤德之人。孔子时代,有什么书籍作品可读,读书之外还有哪些途径增长知识见识?一是“信而好古”,接触了后来勘定的原本“六经”部分材料。《诗》的内容,他多次讲引;《尚书》的部分篇章,如《尧典》《禹贡》,今本是后世辑录的;《礼》中《周礼》《仪礼》的部分内容,他能讲述夏商之礼,只是缺乏文献,无法证实,今本《礼记》成书较晚,其中还有孔子言论;《周易》,司马迁说他“韦编三绝”,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引用“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传《易经》的“十翼”(《易传》)为孔子所作,不可信。鲁国国史《春秋》的原始材料。已经失传的《乐》,他进行讲习,他跟乐师有较好的交往。
二是各国的政治历史资料。墨子讲“百国春秋”,不止鲁国有历史记载。《世本》是先秦汉代编撰的帝王诸侯谱牒,部分内容在孔子之前应有存在。《国语》以及古代“志”书的部分内容,《左传.昭公十二年》孔子说古代“志”书中有“克己复礼,仁也”的说法。其他文献还应该包括民间口传,例如伯夷叔齐的故事等;甲骨卜辞、青铜铭文。还有一些当时古语成言,例如“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三年礼崩乐坏”“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出现于《论语》对话中。
三是贤达闻人,特别是春秋时期的,并与学生相互启发。第十九篇二十二章卫公孙朝问子贡,孔子是从哪学的?子贡说文武之道,并没有失传,当时的人们还知道一些...孔子“何常师之有”。孔子对他儿子伯鱼说:“不学礼,无以立”,这本是孟僖子的话。郑国有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子产,他的政绩、人格和思想深为孔子推崇,是孔子心中“君子”典范,在礼仁方面都有相通之处,而他的“天道远,人道迩”也和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不谋而合,对子产、晏婴“以兄事之”。推崇伯夷叔齐,称赞管仲有仁,认同遽伯玉,批评臧文仲“三不仁”“三不智”;韩愈在《师说》中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这可能有附会)。”与他人互动启发,例如“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三人行必有我师”。
四是生活实践经历。导言“二”讲到他的出身及少年生活,本是殷人苗裔,从贵族到平民,跟随母亲动手做了一些杂事零活,后来任“委吏”“乘田”,保管仓库,放牧牛羊,身边也有一班伙计,特别是身处环境,必然给了他情感及思想的底色奠基。同时,鲁国是有着特殊地位,是周公(实际上由他的大儿子伯禽主持)的封国,是保存周礼最齐全的国家。孔子八岁时,吴国公子季札到中原游历,感叹“周礼尽在鲁”,并创立了一个成语:叹为观止。他作为一个鲁国人,不能不受特定风俗礼仪的影响。
此外,重要的一个机遇是,他通过葬母,身份得到孔家的认可后,极有可能像父辈一样,归为臧氏的家臣序列。而臧家特别有文化,对西周礼制很有研究,多次劝勉国君,当时人们谈论“三不朽”,就以被当时人们奉为“圣人”的臧武仲作代表,这人曾预言孔子能成大器。如果说接触上述典籍闻人是后来的事,但是少年之时接触臧家人和他们的藏书应该有很大可能。
至于成为国际名人之后,闻政靠的是温、良、恭、俭、让,人格魅力吸引得之。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六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孔子是否删《诗》,并没有可靠的证据;然而在承上启下的传播、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诗》是不断采集扩充的,到春秋时期还有新创作出了的,例如今本《陈风.株林》其内容可能是揭露陈灵公与夏姬的淫乱,到孔子出生只有五十年;各国的《春秋》都是由史官记录,连宰相都不能修改。鲁国史《鲁春秋》本就存在,取材辑录而成《春秋经》,有直接抄录、有修饰、有不录,未经整理引用的称作“不修《春秋》”。
一种合理的猜想是,孔子要传授周礼等文化历史知识,面对各种原本的材料,需要进行遴选,于是才有《史记》说的“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义”“笔则笔,削则削”,进行选编,作为他教学的底本,所以“六经”的内容,有孔子之前的,也有孔子的,还有其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