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百世》导言二》吾少也贱——出身及略有卑微的少年生活

其二吾少也贱——出身及略有卑微的少年生活


历史一旦抽象、集体化就无趣了,其中的人物也是如此,孔老夫子、孔老二,哦,他不天生就是老先生,曾经也是个孩子,也有其懵懂的童年。孔子十五六岁时,母亲颜徵在去世,他想要将父母合葬,却不知道父墓所在,这是《史记》《礼记.檀弓》中记载的。他自己说“吾少也贱”“十而有五志于学”,究竟出于什么背景?应与他的出身与少年经历有关。

传说那个因其母吞玄鸟卵而生的契,被舜封于商,赐姓子,是殷商的始祖;孔子是商汤后裔,所以说孔子是子姓。商朝末世,纣王的父亲帝乙,还有两个儿子叫微子启和微仲衍,先后做周朝时代宋国的国君,孔子就是后者的直系传人。接着几代都是国君,传到弗父何家族开始转为卿大夫。传至孔父嘉(字孔父名嘉)还是大司马,他在内乱中被太宰华父督杀害,后代开始以孔为氏。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逃到鲁国,传之祈父,传之防叔,传之夏伯,传之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了,在鲁国大贵族孟孙氏(后文介绍)门下作家臣,主持一些陬邑的事务,但不能世袭,是一个低级贵族——士。叔梁纥死后,幼年孔子已经是普通百姓。因此孔子身世,由君王到诸侯,到大夫,到士人,到平民。

孔子“孔老二”的称呼从哪里来,因为他有个哥哥。他父亲叔梁纥娶过三妻:施氏(姬姓),有九个女儿;妾名不详,有儿子孟皮,正妻长子称伯,长女或妾生长子称孟,孟皮腿脚先天疾病,有个闺女,孔子将其嫁给了得意弟子南容,南容品性见5.2、11.6;颜徵在(姬姓或曹姓),就是孔子生母,据传比孔子父亲小五十岁,这个年龄差是“野合”而生仲尼的一种解说。由于春秋时期的百姓没有姓氏,之所以说他母亲“颜氏”,是因为鲁国有贵族颜氏,孔子母亲生活的地方属于其封地之内,再上级也是孟孙氏——孔子父亲当差的大贵族家。

孔子三岁丧父,他母亲很年轻,还不到二十岁,也许是孔家老人的敌意,母亲带着到姥姥家度过,地点是曲阜“阙党”,一个平民居住点。他们这样的孤儿寡母,以我们的认知想象,肯定会遇到很多的暖心帮助,也免不了恶意刻薄。因为深有体会,他对周围的那些人充满同情,后来有学问之后,屡屡要当政者惠养宽待他们;但是同时又切肤感受到其中的奸险不善,因此他的言说中,一般百姓称为“小人”(也指没有地位的普通人,这时不带贬义),小人长戚戚,应该就是他素朴情感与感性经验;他也从生活中掌握了明哲保身的生存智慧——这一点要特别注意,他不是酸腐书呆子,很懂得权变,正文里会反复强调这一点。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活计做的多懂的多,他也不回避,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小时候生活比较贫寒,所以会干的活也比较多。

他的学生子夏受老师启发,讲“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各行各业的工匠在作坊里完成制品,君子则通过学习获得那个道,干什么事都要在适当的环境中集中精力。《礼记》记载孔子将母亲灵柩停放在“五父之衢”,曲阜东部的一条交通枢纽上,此处是盟誓、集会、仪式较多的一个地方,离葬叔梁纥的防山也不远。人来人往大家议论纷纷,后来“陬人輓父之母诲孔子父墓”,一个出殡时帮人拉车的人,他的母亲把具体位置告诉了孔子,于是完成父母合葬。加上当时藏氏家族的帮忙,至此,从一个野孩子正式认祖归宗,成为“陬人之子”,他从平民变成了最低等的贵族——士。

但是阶级跨越并不顺畅,葬母一年以后,有件事刺激了孔子的心理,“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大贵族季武子(季孙宿,谥武)宴请鲁国士人,孔子腰上还缠着孝麻,也兴冲冲去参加。季氏家臣阳虎把他挡了出去,说,请士人聚会,不是请你的。孔子记下来这个耻辱,后来成为闻人之后,回顾说“吾十而有五志于学”,发愤学习,要当上让众人承认的士人、君子。不知是否因为这个原因,三十年后,阳虎在季氏家当权,要召请孔子去谈话,孔子不去;迫不得已,瞅准阳虎不在家的时候回拜,结果还是在半路遇上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