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看了会书,完美的在十点前十分钟结束。洗好澡,爬上床,打开电脑准备写写今天的心得。
突然很想有点音乐陪伴。翻找了半天,竟然最契合今天心情的是古典。
大学时喜欢摇滚,听古典音乐简直脑子要炸掉。不知道为什么,年纪大了,反而听古典音乐会感动。一首简单的卡农,旋律简单跳跃,但是为什么却好像唱完了一段恋情从远远相看到牵手到离散,从鲜活唱成回忆。看评论里说了一个故事,“老师告诉我卡农是THE SONG OF LOVE,我不明白,她说你看你的两只手啊,你发现了吗,两只手靠近,又远离,又靠近,又远离,曲中终于相交了,可是马上又一次分开。。。”原来卡农并不是一首曲子,而是一种规则,是同一旋律以不同高度在各声部先后出现,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一如爱情。
今天读王阳明心学,改变了我对“修道”二字的看法。修既非代表清心寡欲无情无趣,道也并不意味着榆木脑袋僵化脱节。简单的说,儒家的修道其实就是时时拂拭心灵这面镜子,不使片刻蒙尘。但这不使蒙尘的功夫可了不得,想想天天如同在工地搬砖的都市生活,家里的桌面一天不擦都会一层灰,何况内外压力重重之下的心灵?所以我们得好好修这个道,得循着法门,还得勤快。
其次,作者在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解释为什么现代人买了一套房子却还要买更多的房子,不会停下来追逐更高一层的精神追求问题的时候,提到一个比喻,如果把人的生命看成一棵树的话,那么匮乏性需求(买房、买车)就是一个坑,而成长性需求就是一株苗。生命的任务是养活这棵树。但现在的社会价值观出了问题,大多数人根本不明白那个坑是用来种树的,只知道要填满这个坑。等用各种物质去填满这个坑以后却失去了方向,不知道接下来要做的是把生命之树种进你好不容易填好的坑里。这与我之前看的那本外国人写的日常决策一书里的观点不谋而合。那本书里教人如何找到生活的动力时,提出了我们生活中的两种任务,一种是避免损失性任务,一种是收获性任务。避免损失性任务是周而复始,永远做不完的,我们的都市生活中往往被大量的避免损失性任务填满,而让人疲惫不堪又觉得劳而无功。而收获性任务是成长类的,但是永远不是必须的,不做也不会受到损失和责罚,所以人们往往总是等到避免损失性任务完成以后才来考虑收获性任务,结果就是一辈子都没做。然而真正能让我们感受到满足和成长的快乐的只有收获性任务。所以好书的道理总是能互相验证的啊。
今天的流水账就到这。明天继续读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