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陪娃去参加思维能力刚毕业训练课,课程是社区书院举办的,免费的,来的都是附近的孩子,老师也是刚毕业的老师,说实在是她很努力在跟孩子沟通,但是孩子的问题总能出她意料之外,甚至让那老师有点不知所措,幸好,还是很胜利完成了第三次课。
上课过程中,明显感觉有两个孩子特别喜欢插话(一个就是我家娃:(),在我的提醒下,我家的还算在可控范围内,另外一个孩子只要老师说一句半句,他能把提三个问题,然后一个比一个不着调,老师年轻缺少经验,又是公益课程,刚开始耐着性质回答,后面被带沟里几次,其他孩子哄闹,才想起来。中途问到挫折,那孩子一直说摔倒,老师问考试考不好,怎么办,孩子直接说没事,他一点不着急。爸妈呢?爸妈生气骂一顿,那骂了难受吗?不难受!他们骂他们的。忍不住的我说那是爸妈应该请上竹子或者衣架了。
只是突然发现,其实父母亲急得跳脚,训了孩子一顿,自己着急上火,可是回头发现孩子根本象看戏一样看着家长的发脾气。
回来路上跟我家娃讨论这个问题,老大也觉得骂一顿无所谓,我直接跟他来一句:没收手机!扣游戏时间!他马上收敛了。
找到“痛点”让孩子也好,客户也好,明白应该怎么做,不然在意会在你最在意的地方出问题。
前面说到参加思维能力训练的体会,除了寻找痛点外,其次收获就是提问。
就象老师说的,她遇到了心理学的专业疑难问题,然后通过微博跟行业大咖联系。过了一个晚上,那行业大咖就给出了相当完整的答复。如果是为了答案,其实答案早就在哪里,只是你怎么去获取而已。就像我们平时学习做作业,其实真的是要答案吗?其实答案早就在那里,就看你怎么去取得而已。
那我们平时这么努力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对,就是提问。合理有效的提问,针对问题点的提问,明确自己疑问的提问。
每次听讲座、会议,我是一个很不喜欢发言的人,也是一个很不擅于发言的人,虽然一般主动参加的讲座或会议,只要内容跟主讲不是太离谱,我都会尽可能认真听完,也会有所感触,但是却不喜欢提问。
听完这老师所说,发现真正的问题点在于我流于表面听内容,感受也是流于表面,所以才不能更好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