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对“一念一世界”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以前我仅仅把他当作佛学里一句很有哲理的话,甚至觉得是说这句话的人故弄玄虚,故作高深罢了。很多道理只有经历过才能“解其中味”
我是爷爷奶奶带大的,从小父母不在身边,在小学4年级的时候他们就离婚了,在我读初中的时候奶奶去世,爷爷和另外一位奶奶在一起并且单独搬出去住了,那个时候我14岁,爸爸当然也给我找了一位妈妈。
新的妈妈有个弟弟比我小1岁,他和我在一个班级里读书。爸爸和阿姨他们外出打工,把我和小舅舅放在家里自己照顾自己。那时候14岁的我不仅要照顾自己,还要做饭给小舅舅吃,还要给他洗衣服。
从小到大父母从来不会跟我沟通学习上的事,他们觉得女孩子学历高不高不重要。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我确实独立,但是也不善于与人沟通,高中3年我几乎就是独来独往。和家人在一起时我也不会说一句话,除非他们问我什么。所以家人对我的评价都是太安静了。
进入大学我不知道自己怎么就意识到自己不能这样,所以我要求自己去竞选班长、竞选学生会主席,在大学做兼职只做与销售有关的工作,大学毕业后也做销售。那时的念头就是要改变自己,改变家人对自己的看法。
这样的念头让我做了5年的销售,从大学到现在!但是最近我发现自己其实从来没有从心里喜欢过销售这个职业,回想自己跳槽选择工作的时,首次看的都不是销售,而最终选择销售是因为自己从一开始就做这个职业,说白了就是“有经验”!
当初那个要改变自己的念头是那么强烈,即便在刚做销售那会有那么多的不适应自己还是坚持下来了。而这个念头也让我把自己框在了一个固定思维里——觉得自己出除了做销售其他就不会做了。
“一念一世界”,一个念头走了5年!这五年怎能不说是一个世界呢?我们从来都是习惯性忽略一个念头对自己的影响,也会觉得一个小小的念头能改变什么?其实一个发自内心的小小的念头他可能会让我们走5年、10年甚至一辈子!“一念一世界”其实一点也不夸张,也不是佛学里的故作高深。很多时候“合适”与“不合适”的选择就是在“一念之间”!这5年时间里也因为自己无数次的“一念之间”做了很多“合适”与“不合适”的选择给自己带来了不同的结果,塑造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为什么会用“适合与不适合”而不是“对与错”去评价过往呢?因为,这世界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接下来的5年甚至10年我想重新种下一个念头。最近在学习李笑来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他提到要一个观点“打造多元化的自己”,当然多元的自己也要有一技之长。我想我应该跳出自己的固定思维,在5年销售经历的基础上去打造多元化的自己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而讲师(演讲)、心理学、金融、法律是我最感兴趣的4大版块,我的多元化自己就是他们。
我不知道我的未来是否有一个人陪我走到最后,我想物质上和内心富足的人不会孤独!好吧,先拼尽全力让自己“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不要忽略一个“小小的念头”,在生活中时刻去留意自己产生的念头,他的影响可能就是“一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