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真正成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过元宵节的风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本称“上元”是农民祈求丰收的日子,也是道教神明天官的诞辰日。
百姓们在田野里,持火把驱赶害虫,衷心祈求来年减轻虫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麦穗两岐。
这一天是第一个月圆之夜,人们也在这一天祭月和赏月。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汉武帝时,听从谬忌之说,对于太一神十分虔诚,在甘泉宫修建太一祠坛,无论是伐南越、得天马,甚至冬至也要祭祀太一神,在正月十五日祭太一神最隆重,从黄昏开始,通宵达旦用盛大的灯火祭祀,加上夜晚常有流星经过祠坛之上,从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的习俗。
汉明帝笃信佛法,听从蔡愔的建议,敕命正月十五夜,在宫内“燃灯表佛”,从此民众都纷纷效仿,皆点灯供奉佛祖。
东汉末年,元宵节作为传统的中国节日才正式初步形成。
中国内地某省民间还有一则传说:二千年前,当佛教传入中国,第一次月圆的时候,人们隐约见到月光下有十七位天神在空中翩翩起舞,有一年浮云遮敝了天空,人们突然不见天神踪迹,十分惶恐,于是纷纷点起火把,照亮整个夜幕,企图寻觅天神踪迹。
自此以后,虽然再也无法亲眼目睹天神真容,人们却依旧年年点燃火把,找寻天神,逐渐演变成了一种风俗。
现代研究认为元宵节源于对火的崇拜和祈求新年农业丰收,人们点火以驱除虫蛇猛兽,并祭祀满月。
火——在原始社会就被人类当作是神明般地崇拜着。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神圣的火演绎成了灯和灯彩,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孩提时代拉兔子灯
兔子灯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品。
兔子灯是各式花灯中的其中一种类型。
到了南北朝时期,在现位于江西省的宁都县,人们将彩纸扎成母子兔的形状,在村庄、祠堂、各家各户巡游,兔子被视为吉祥之物,兔子灯所到之处亦是吉祥所到之处。经过几百年来的流传,拉兔子灯成为元宵节的一种传统习俗。
兔子灯承载着普罗大众期望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美好愿望。
犹记上个世纪80年代,我所居住的这栋居民楼里的孩子都是年龄相仿的玩伴儿。
从一楼到六楼,每一个楼面至少有一、二个和我同届的小伙伴,我们出生的那一年也是著名的“婴儿潮”。
虽然我们都是独生子女,但因为有伙伴们的互相陪伴,童年时代并不感到十分孤独。
每天放学回家,吃好晚饭,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去街心花园玩耍——跳皮筋、拍香烟牌子、捉迷藏、看连环画、小人书、结伴跳舞、大合唱、学骑自行车,吹肥皂泡,疯到天擦擦黑才恋恋不舍的各自回家。
每一年的元宵佳节前夕,我的爸爸和邻里们的叔叔伯伯们都会围坐在一起,为我们这些孩子挨个儿扎“兔子灯”。
直到如今,我已近不惑之年,每逢元宵佳节,我都会被那曾经隐映在鹅黄色灯光下的父亲们忙碌的身影而感到熨帖,这也是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爸爸是众多父亲中最心灵手巧的那一位,因为他曾从事建筑工作长达九年之久,双手早已练就一手好本领。粗中有细,刚柔并济。
只见爸爸先是用细竹片箍扎出一个圆胖兔子的形状出来,然后给兔子灯的四只脚分别安装上4个小轮子,使得我们可以方便拖动。
邻居小陶和我总是在一旁好奇地仔细观摩,并随手递上父亲早已准备好的剪刀、胶水、包装带、小木棍、红色贴纸等辅助工具。
兔子灯中间还需要安装上一个支架,上面可以固定蜡烛,最后在兔子灯的前面2个轮子中间牵出一条绳子来,就算大功告成了。
到了元宵节当天的晚上,我和小伙伴们就兴高采烈地相约去街上拉兔子灯了。
迫不及待地吃上几口黑洋酥汤圆后,我都会主动叫上楼里所有的小朋友们一起出门去拉兔子灯。
那是非常壮观的场面,我们一行7、8个孩子雄赳赳,气昂昂地拉着父亲们饱含深情和期许,亲手为我们制作的兔子灯,将我们生活的社区照个灯火通明,熠熠生辉。心里别提有多得意、多心满意足了。
在满街的灯笼和花灯的映衬下,欢声笑语,比比皆是,节日气氛浓厚,阖家团圆。
月色婵娟,灯影阑珊。
这真是“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在那万家灯火处,蕴藏着你我心灵的慰藉。
今夜,但愿人月两团圆。 人间灯火天上月,最美是今宵。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