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会不约而同地呈现出相似的敏感期,比如:
4-12月,吃手,什么都往嘴巴里放;
6-12月,扔东西,拿起来又扔掉;
1-2岁,走路,摔倒又爬起来;
1-2.5岁,说话,掌握复杂的语言;
3-4岁,喜欢玩积木、贴纸、画画,不停问为什么,执拗;
4-7岁,喜欢数数,喜欢问几点了;
5-7岁,喜欢符号,认字能力提高;
……
但最终呈现出不同的兴趣禀赋:
多数小朋友六七岁之后就只偶尔画画了,但有的小朋友对颜色、绘画的喜欢一直保持;
多数小朋友了解基本数学常识后,就只在课堂上学习了,但有的小朋友始终热爱数量和空间思维;
很多小朋友认完字后只读教科书,但有的小朋友迷恋大量阅读……
孩子小时候都是一粒种子,长着长着,变成了百花,不同的颜色、形状和香味。
我们说一个孩子优秀,标准应该是:
身心健康、学习能力强、道德水平较高、审美和自我发展能力较高。
但在操作过程中,往往简化成:
学习好,不被人欺负。
今天我们不讨论理想,只着眼现实谈办法:
如何对不同的孩子因材施教,让他接近他的最优秀。
我们往往情不自禁地掉进一个思维陷阱:
逼迫孩子做他最不喜欢做的事,来磨损他的自信。比如:
发现孩子不喜欢写作文,于是逼迫他上作文辅导班。
发现孩子数学不好,于是给他报个数学补习班。
发现孩子不擅长和别人打交道,于是带出去逼迫他和小伙伴玩。
发现孩子手脚不协调,就千方百计让他参加篮球队。
但在孩子自信还没有建立起来前,匆忙做这些,后果往往是雪上加霜。你付了很多学费,孩子却更不喜欢写作文了,更不喜欢数学了,更内向了,不喜欢打篮球了……
我不是说这些不能做,而是不能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做。
在大自然里,小鸟出壳后,鸟妈妈到处去给它找虫子,喂给它吃,小鸟的体力不断积累,羽翼不断丰满后,鸟妈妈把它推出窝,小鸟才能学会飞翔。如果小鸟刚出生,鸟妈妈就心急地把它推出窝,小鸟就会立刻摔死。
孩子也一样。一个已经有自信的孩子,挫折和磨难会激发他的潜力;一个自信和自我意识非常健全的孩子,否定、苛责、孤立都无法伤害他。相反,健全个性发散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让环境无法抗拒他。
但问题是,孩子的自信哪里来?你无法摇晃着孩子说:“你要自信!”或者大吼:“你为什么这么软弱!”就能打通他的任督二脉。
自信会来自孩子笨拙地系扣子时,你那一声声“快点、快点”的催促和满脸嫌恶的表情么?
自信会来自你先包办他的生活、作业安排,等他习惯后又不断埋怨的冰冷语调么?
自信会来自白天乖乖在幼儿园坐着、晚上乖乖在家坐着、周末乖乖在妈妈车上坐着的单调生活场景么?
自信会来自小群体比较时,自己总是最差么?
不会。
永远是生活的各种细节,而不是你的主观意愿,塑造孩子的一切啊。
如果你想让孩子拥有自信,就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力,陪伴他做他最感兴趣的事,还要耐心等他发现自己的天分所在。
他擅长读书,就给他买书。在选书的时候,充分运用你的鉴别力,故事的有趣、绘画的精美、语言的精准、逻辑的自洽、印刷的安全、价值观的恰当……但在陪他读书时,充分运用你的克制力,随便他读哪本,读几遍……偶尔问问他为什么喜欢,充满欣喜地和他交流。就像开车,你掌握着刹车就好了,把方向盘交给他。
他擅长画画,就让他画。给他买各种画纸、画笔和颜料。带他去看画展,给他介绍各种绘画流派。带他去大自然,去九寨沟看最缤纷的色彩,去帕劳看最缤纷的海底世界……
他擅长数学,就帮他强化。去超市买东西,把比较价格和计算的任务通通交给他。每个月请他帮自己记账。带他去上奥数。去学编程……
他擅长人际关系,就不断带他和小朋友玩。我家孩子幼儿园时有个同学,叫奇奇。他好擅长和人相处。两个小朋友玩玩具,他总是让别人先挑。过一会儿又耐心告诉别人,自己这个多好玩,俩人交换。一群小朋友玩,大家吵架就来找他,他调解得好好的。如果队伍里有更小的,或者不合群的小孩,他单独去和那个说话,带着他融入。我们都超爱跟他玩,只要他在,大人就很放心。他的父母,是给中学生补习数理化的,并没有大事业,但非常乐观大气,总是未语先笑,让人如沐春风。
这个孩子一直是班长,长大后也许是领导者,也许是一个小群体的意见领袖,也许是个受人尊敬的普通人。但他一定很幸福。
所以,请不断让孩子做他最擅长的事,暂时避开孩子不擅长的事,先打造起孩子稳固的基础自信。兴趣和信心,是后面纷繁复杂的各种教育,坚毅教育也罢,挫折教育也罢,所依赖的前提。
当然你会问,那孩子不擅长的方面,也很重要,就不管了么?
当然不是。明天我们再聊:如何弥补孩子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