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话
前三十七章学习了道经的内容,然后是德经的内容,我想它主要应该是对道的具体的应用。当我们有更大的能力和影响力,那应该在社会中去怎么样应用好道呢?
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我若有所思,老子在这里举了几种应用道的情况。德是指对道的蓄积,上德没有德的特征,是量变引发了质变,是道的特征,是用无为的方式在顺应道。下德就仍然是有蓄积道的这个过程,用有为的方式在蓄积能量。在蓄积能量的过程中,仁是用无为的方式来蓄积,而义是用有为的方式来蓄积。而用礼的方式来蓄积能量,则如果对方不遵守也就会出乱子。那这些区别要怎么来看待呢?
老子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我若有所思,道是最根本的,如果无法顺道,能够积德也可以。但如果无法保持积德,也就是守仁。如果无法做到仁,也就是用守义。再做不到义,只能用礼来规范。但礼数不是根本,一旦礼数被逾越了人际等也就很容易乱了。
老子说:“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我若有所思,看似能够看到未来有远见很不错,但老子只觉得它是道的表面功夫,也是愚昧的开始。所以大丈夫就应该处在厚重的位置上,处在实在的地方上。
【二】应用:道的几种应用
老子在这里举了几种应用道的情况,分别对道的理解各有深浅。最厉害的情况自然是顺应道,其次就是积德,然后就是用仁、义、礼的方式来顺应道。而老子在对比了这几种情况之后,就是说要找到那个最根本的内容,我想应该就是以无为的方式顺道而行了。
在这里回顾一下老子的法门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也就是回归到极点来观察万物的运行。这样即便是面对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的时候,都可以用这个清理的方式来更好的处理。
所以现在自己只需要明确什么是我的重心就可以了。我需要做的就是顺着这个法门来不断的提升自己对道的理解。当我在不断的顺道和积德的时候,自然是在越来越好的顺应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