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读书,就该问一句:书有什么好?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古有私塾、书院,今有小学、中学和大学。识文断字,增长知识,学生在校上课,先生们教你读书叫授业,学生毕业才可谓迈出人生第一步。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北宋著名学者汪洙影响广泛的一篇启蒙读物《神童诗》,向人灌输世间各行各业均是低贱营生,唯有读书入仕才是正途。
读书明理,读书益智,读书能识天下,读书可有作为。宋真宗赵恒亲撰《励学篇》:“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大宋一朝之所以文化繁荣,拔尖人才辈出,览此皇帝御笔可见一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明朝大书法家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中此言,堪称禅语:努力读书,令己才识过人。让己之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书理融合实际,学以致用。
民间俗语讲得更是真切:“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代诗圣杜甫名句,告诫世人要博览群书,且应反复精读、细读,读透,领悟后落笔行文时才会得心应手,似若神助。
读书,肯下苦功夫读书,读得有所收获,便算是个读书人。
读书,揣功利目标读书,为升学、考研、升职、评职称……芸芸众生里,此类读书者所读之书,虽乏味少趣,却是“讨生活”之需也,无可厚非。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究竟该怎样读书,读到什么程度才算是真读书呢?窃以为:
一本很厚的书,把它读的很薄,才识读书之奇妙;
一本很薄的书,将它读的很厚,方知读书之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