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中国26年来汽车销量首次下滑的一年。这条消息出来后,很多人都相信萧条论、衰退论。有人开始预测可能哪些车企会倒闭,哪些供应商日子不好过。其实都没错,一个行业一旦总量遇到天花板,大多数业内人士就会日子不好过,从我跟多个客户等沟通的情况来看,确实是如此。
但我回顾起通信行业曾经华为中兴如何一步一步打垮很多跨国外企,尤其是2008年经济危机时他们反而反其道而行之,大胆扩招、下出重注,果然他们不仅挺过了最难的日子,还打败了像诺西、北电这些国际巨头们。任何的道理一旦你能回归到本质,这是一种竞争策略,当自己落后时,最好的方式就是一直往前冲,尤其是别人犯错时。汽车行业竞争激烈,但是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就在这么不景气的光景里,BBA等车企反而实现了较高速度的增长,这是因为什么?因为他们更抓住了细分市场,一个消费升级带来的需求的旺盛。
有人说中国的消费步入了两种形态:中高端消费和下沉消费。在极低端消费的市场里,拼多多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或许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也在拉大,富人更富,穷人更穷,在消费层次的两端,人口越来越多,这种推理仿佛和国家所说的橄榄球形社会完全是对立的,难道都错了么?或许没有错,如果算上房地产的资产或许我们社会像橄榄球形结构,但大量的人被房地产捆绑,资产在房子里,暂时用不了。导致消费恐慌,每个月的收入很多都还房贷去了,更可怕的是一家不止一个人在还贷款,而是所有人。
所以从整个社会消费人群和购买力去看,汽车难免也面临这个问题,而且汽车还遇到一个问题,就是这一波消费升级到底能持续多久,我从市场的反应来看,我相信不会太久。而且低端市场方面,空间多大还不好说,因为我们很多人都了解我们消费下沉还不好确定对汽车消费是否适用。据我观察,下沉的市场的汽车消费早就有了,哪怕国家出台政策做汽车下乡,在当前家家户户似乎都有车的情况下,除非是有更好的下乡模式和吸引力,否则对车市影响不会太大。
这么说看起来形势非常的严峻,但是行业痛点爆发、外部科技高速发展加持,让这个行业面临转型,从而也带来巨大机遇。从竞争规律、规模效应等角度看,一定将催生两到三家优秀企业。而这必然给一部分内里质地优良的企业创造巨大机会。
这次的转型不是过去发动机技术升级的转型,而是面临从硬件到软硬结合、从产品到服务、组织架构和流程、管理和人才战略以及理念的全面转型和升级。这种转型是自我的一次革命,是寻找和探索出自己企业的第二曲线。
那么究竟如何做好逆势而上,快速转型呢?
首先是学习型人才。
人才要从自我认知、经验进行革命。历史证明能不断自我否定、终身学习的人才才能真正的成功,我们需要适应智能汽车、互联网汽车的高精尖人才,需要有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体验型人才,需要有开放融合和战略眼光的复合型人才,只有这些人才可能带领团队向新的生物体转型;
其次是开放意识。
的确现在社会上大量的围绕民生的资源都集中在BAT的手里,但同时也出现了一批敢于和BAT抗衡的企业诞生,所以这个时代会有很多意想不到。但是能做到让人意想不到的企业,是敢于独立自主又开放合作的企业,和优秀企业合作,但不依赖别人的品牌和资源,塑造自己的核心优势和开放优势;
第三是产品第一。
好的产品自己会说话,用户会买单。过渡的营销没有价值,产品的用户体验要做到极致。这一项最难也是最应该做的。很多领导不懂产品的用户体验,认为自己用的爽就是好的用户体验,那是忽视了产品的目标人群是谁,我们很多人可能是用户,但不可以代表用户。真正的体验设计是为目标人群而定义的用户设计,需要懂得产品定位、目标人群画像、心理学、设计美学和社会学等综合知识,并且不断实践不断迭代,最终打磨出好产品。
第四是战略。
在重大转型期,必须有清晰的战略,这个战略不仅是看企业内部,还要看全行业市场格局、跨界行业格局,从生态及生态簇的纬度考虑自己的企业生物进化方向和路径。
第五是决断力。
再好的战略需要快速执行,执行方面最重要的是决断力。在很多事情上敢于放权敢于决断,快速执行快速试错,这也是互联网产品的理念。没有快速决策和行动,什么都不是。
第六是要相信。
因为看见所以相信,真的去看见了,才能真正相信企业的愿景和目标。一旦选择,就更要相信自己,相信团队,相信伙伴。
任何行业都有行业的规律和发展曲线,在逆势时,往往就是下一个伟大企业诞生之时,只是在这样高度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还没有哪一家企业在这时站出来,或许,还有很多企业在卧薪尝胆、暗度陈仓,等待破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