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单身率越来越高,爱情的发生似乎越来越难。很多人宁愿单着,也不愿意和别人进入一段恋情中。
为什么会这样呢?之前在文章「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爱欲正在消亡 - 读《爱欲之死》 」中介绍过《爱欲之死》这本书,作者韩炳哲在书中提到爱欲消失的几个原因:
- 人们过分自恋,关注自我
- 效率社会过分强调主动性和绩效,但爱情是反功利的、“无效率”的
- 想象力的缺失
这背后都体现了这一个重点:社会越来越同质化,他者消失了。
而爱欲的消失,只是「他者」的消失所造成的影响之一。在作者的另一本书《他者的消失》中,更详细地分析了这个问题,从中可以更全面地看到同质化社会的影响。
下面就来结合这本书,分析同质化社会下造成爱情消失的因素。相信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而在知道问题出在哪后,解决问题就简单了。所以第二部分,就结合上述因素来给出关于如何重新找回爱情的几点建议。同样,为了避免文章篇幅过长造成阅读疲劳,这将放在下一篇文章详细作分享,欢迎继续关注哦。
1. 同质化社会
当今社会变得越来越「同质化」。所谓「同质」,就是指人们越来越趋同,同时也越来越自恋,否认与自己不同的他者。唯我独尊。
性,也难逃同质化的影响。
虽然现代社会的色情片很发达,但它其实与性无关。以往,性的嬉戏是建立在诱惑、幻想、与他者的互动之上的;但当今的色情片,则驱逐了所有嬉戏的形式,缺少了调情,只剩下一具具赤裸肉体的机械运动,只是一种自我的满足,「他者」不再重要。
书中借查理·考夫曼的木偶动画片《失常》作为例子,来展现同质化社会。
主人公迈克尔·斯通是一位成功的励志演讲人和作家。在这个空洞、功利的消费社会中,尽管如此成功,他依然感到不开心,感到迷茫。这个社会里,所有的人都长着一样的脸,说着一样的话。矛盾的是,即便每个人都一模一样,但他们又都想与众不同。
一次,他去到某个地方做演讲,在酒店里意外地听到一个与众不同的女人的声音,她是丽莎,不仅声音独特,容貌也长得不一样——这是一张不符合大众审美的面孔,她自己觉得很丑陋;此外,还有点胖,脸上还有一道疤痕。但正是这种独特性,让迈克尔爱上了她,一下子便坠入了爱河。
电影的最后有一个这样的注脚:
我们就是被不知名的力量操纵的牵线木偶,没有一丝一毫是我们自己。
这实在是现实社会的活生生反映:在单一审美的影响下,人们都想变成网红脸、筷子腿,中日为脸上的瑕疵、身材的缺陷而苦恼。
即便每个人都想张扬个性,但这种所谓的“个性”又是多么的一致。
这就是同质化的社会。
2. 否认悲伤和消极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否认悲伤,否认冲突,否认消极。因为这些不利率提高生产力,表面上没有任何作用。
任何语言和表达方式都不允许触碰“悲伤”,人们避免来自他者的伤害,于是选择自我保护,日常的交际更多变成了“相互逢迎”。
而爱情意味着受伤和痛苦的风险,于是人们也渐渐不敢打开自己。
3. 透明化的「超交际」
面对门槛,人们一般会感到惊恐、害怕,因为那代表未知的、超越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
但同时,门槛也可以激发对他者的想象,让人感到喜悦和陶醉。
例如“男神”“女神”之所以如此让人着迷,部分原因就是他们的不可触及性。《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正是因为玛莲娜对于少年雷纳多的不可及,激发了他美好的想象,成为他的性启蒙对象。
而在全球化的如今,人们追求资本和信息的高速流通,互联网高度发达,于是门槛被拆掉了,人们之间变得透明化,形成一种「超交际」。
在这种「超交际」模式下,我们的生活、观点、行为都穿透和暴露了。但这并没有拉近彼此的距离,反而让同质化更加严重,让身边越来越多地聚集起同样观点和行为的人,让不同的声音更加难以被听到,从而形成了一个回音室、共振空间。
信息的唾手可得、碎片化的阅读也让思考变得越来越难,人们的意识更加难以清醒。但思考是理解和通往他者的道路,在思考变少的同时,他者也就慢慢消失了。
同样,这种唾手可得也摧毁了人们对情欲的想象。
超高清视觉效果对想象力无益,色情片就是通过将视觉信息无限倍地扩大来毁掉人们对情欲的想象的。
这种超交际创造出一种「零距离」,但这并不比「近距离」要好。「近距离」是指与对方面对面的交谈,此时哪怕是沉默,通过表情、行为等,彼此之间还是会发生某种程度的沟通和交流,让人感受不同于自己的陌生,感受他者的存在。
但这种「零距离」,只是起到「连接」的作用,彼此之间只是简单的文字互动,这并不能建立真正的「关系」。同时,这种「连接」也摧毁了我们与邻人互动和思念远者的能力。
4. 缺少「目光」
目光,是他者的象征。
书中讲了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所表演过的一则寓言:螳螂的故事。
拉康带着面具以遮脸,与一只巨型螳螂相对而立。在面具中的拉康并不知道螳螂眼中能看到怎样的自己,更不清楚这将引发它怎样的反应。并且,两者之间也不会有任何语言的交流。就这样,他完全把自己交付于螳螂的目光。
这只巨型螳螂就是他者的象征,并且是「全然」他者,即与自己之间没有任何交流的他者。目光,就是他来临的象征。这是“一种特别的异化经验,即人们放弃眼睛的主权并将自己交付给他者的目光”,这代表自我的消融。通过暴露在他者的目光下,将自己的控制权交付他者。
里面说到
世界即目光。就算是簌簌作响的树枝、半开半掩的窗户或者微微飘动的窗帘也都被理解为目光。
但现在,这些来自他者的目光越来越少了,因为世界在不断被展现为一幅宜人的图像,一切都在企图取悦个体,例如顾客就是上帝的文化。这给人一种安全感、高高在上感,让人越来越难以感受他者的注视和存在。
而来自他者的目光,是具有疗愈功效的。在拉斯·冯·提尔的电影《忧郁症》里,贾斯汀正是通过感受被夜空中蓝色星球的注视,来重新唤起对他者的渴望,唤醒了自己的情欲,投入恋爱,把她从抑郁中解放了出来。
5. 缺少「声音」
声音也可以代表全然他者。
有时,来自他者的声音也具有情色意味。那来自他者的充满磁性的声音甚至一瞬间可以让全身热血沸腾起来。
声音和目光,是身体的符号,让人感受到一种活生生的存在,感受亲密和连接感,产生真正的关系。
因此,我们会发现,在网络聊天时,语音会比文字更让人感觉亲近,因为他者的声音被听到了;而视频又会比语音更进一步,因为除了能同时感受到他者的声音和目光。
但数字化媒体下,声音和目光的力量被慢慢削弱了。
数字化媒体是“去身体化”的。它夺走了声音的“纹理”,夺走其“身体性”,即胸腹腔、肌肉、横膈膜和喉咙软骨的深处。
6. 倾听的能力逐渐丧失
在自恋型社会中,人们往往只会滔滔不绝地表达自己,以加强自我的存在感,但却很少去放下自己,倾听他人。
倾听,表面上是被动的,但实际上,它比说话者更主动。要做到倾听,首先要对他者表示欢迎和接纳,然后说话者才得以开始倾诉,从而让他者得到抒怀。因此,倾听的空间比诉说要大得多,这是一片开放包容充满爱和友善的空间。
倾听,是一种馈赠、一份礼物,也是一门艺术。它对评判是非常克制的,它看重的是全然的接纳和包容,否则就是对“他者的背叛”。因此,倾听能很好地避免人们的过度自恋。
但如今的互联网并非是共享、交流的空间,更多只是一个自我的共振空间,一个展示自我、宣传自我的舞台。例如我们发朋友圈、发微博,并不是想发给某一个特定的人,而是面向“无人”,只是一种自我的展示。
同时,越来越便利的信息时代下,我们可以直接从网上获取信息,而不是请教某人;我们可以直接让商品送货上门,而不是出外和卖家发生直接互动交流。这些都可能慢慢让我们丧失了倾听的能力,封闭在自我中,独自痛苦,
结语
最后总结一下文章内容:
- 同质化的社会是一个自恋的社会,越来越容许不了陌生的他者的存在,否认悲伤,否认消极,否认冲突;
- 互联网的发达,人们只会听到自己喜欢的观点,形成一个数字化的回音室;
- 数字化时代,创造了一种「超交际」,表面上实现了零距离,但这仅仅只是创造出一种「连接」,而不是「关系」,彼此之间只是简单的文字互动,没能真正感受到他者的存在;
- 声音、目光是他者的象征。数字化的交际让这两者渐渐被去除;
- 倾听的能力越来越弱。
以上的这些,都让「他者」离我们越来越远,于是,爱情也就越来越难以发生。
要想拯救爱情,唯有让「他者」重新回归
我是G小姐,公众号「G小姐的自由世界」,分享爱、情感和心灵,带你穿过纷繁的表象,从深处了解性与爱。如果对您有启发,欢迎点赞、评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