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办完事,回公司的路上想着听点啥。打开QQ音乐,车里传来《小草》这首歌,突然就热泪盈眶。想起了我的父亲……】(全文共1651字,阅读需要3分钟。)
65年前的冬至,父亲来到这个世界。他是爷爷奶奶的第四个孩子、第三个儿子,因此小名“三冬儿”。此后,他又迎来了一个妹妹三个弟弟。在那个“人多力量大”的年代,这样人口的家庭比比皆是。
父亲排行老三,上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按说不用他太操心家里的事。但是,他却是对家人最牵肠挂肚的那个。听奶奶说,父亲上学前会先到田里去做一会儿,然后把锄头埋在田边,放学后不回家直接去田里。那时爷爷在外地工作,奶奶是家中里里外外的一把手。父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但他不会表达,只会埋头苦干。用拉车的牛来形容他,一点不为过。他也是这样度过他的一生。当然,我的叔叔伯伯也都是非常勤奋的人,因为他们的父母就是这样的。
为了帮奶奶照顾家人,父亲选择10岁上学,因此成了班里个子最高学习最好的那个。也因此当上了班长。虽然很久以后成了父母口中的笑谈,现在看来他也会有一丝惋惜吧。因为心疼奶奶,读完小学的父亲选择了辍学。每每讲到这些,母亲就会“埋怨”被父亲骗了。他们相识在农场,读书读报父亲是积极分子,一点都不像只读了小学的人。这得益于父亲的好学,读书看报他也保持到老。
16岁上,爷爷离开了这个十口之家。
奶奶回忆,长长短短八个孩子睡在炕上,想死的心都有。但最终是她以一人之力把这八个孩子养大成人,个个成家立业。奶奶姓王,在村里提起“大老王”没有人不竖大拇指。
后来父亲外出务工,做过很多工作。但文化受限,始终无法做到更高的位置。一方面是性格使然,一方面也是自己不能继续提升有关。而他的踏实、认真、坚韧却是遗传奶奶,到哪里都受人称赞。性格内向,按现在的话说叫“不善表达”,净是瞎说大实话,因此得罪人不少。他也深知自己的这些短板,曾有很好的工作机会也主动放弃。最终还是与黄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
父亲对家庭的爱是热烈且深入骨髓的,终其一生都在用行动表达。小时候,用辍学来爱奶奶兄弟姐妹。长大后,他竭尽所能帮其他兄弟姐妹。永远忘不了,奶奶去世后父亲仰天长叹:再也没有妈可以叫了。成家后,父亲也用他所有的力量爱我与母亲。外出务工,是很多农村青年的出路,后来他们有了统一的名字“农民工”。怎么听,这个名字都有歧视的感觉。我从小跟随母亲下地干活,三岁就可以帮忙了。长大后,母亲说我三岁那年农忙时,父亲回来。我在前面跑,父亲在后面流眼泪,他说:在城里,这么大的孩子还用个小车推着呢,我的孩子却要跟着下地干活。这句话,很能体现现在一些中年人的心境吧。他从外回来,会给我带很多东西,印象最深的是五花面包。我不舍得吃,父母也不舍得,经常放得干硬了才吃。还有一次是我感冒了,他带着我去商店买了一块山楂糕。那块山楂糕的味道至今都在嘴里挥散不去,现在还能时常想起,我踮着脚攀着柜台的样子。大学时,我曾写过一篇《山楂糕》,但却没胆量投到广播站。
但我跟父亲终是生疏的。他少在家,又不善言辞。我所有的话都讲给母亲听,而父亲要骂我也是通过母亲,哈哈直到他后来生病,人变得稍稍柔和了,我跟他的交流才多些。但也仅限于我回家的那几天。所以,直到他去世,我才真真正正地体会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苦楚。
小学五年级时,父亲决定留在家。他与母亲商量承包一片果园,不再外出。从此开始了我们几十年的果园生活。父亲的好学,在果园管理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跟母亲一起自学了很多专业书,加上以前在农场林场的经验,果园很快就管理得很出色。曾经有邻居羡慕:你们凭什么呀?就凭你们有文化?
到现在,母亲还是对果园有特别的热情,缘于此吧。父亲走后,母亲一个人没有能力再管理,便把果园卖了。但后来人不懂也懒,一片好果园浪费了。今年,母亲再把果园盘回来,心疼那么好的树病了死了砍了。这一点,跟父亲很像。
前两天外出学习,再谈到家族关系。又回忆起父亲,他用沉默告诉我他是爱我的,用勤劳告诉我他是爱我的,用严肃告诉我他是爱我的。如同《小草》里唱的:
北方富饶的土地上,
紫色的花葵多美丽,
我在父母的手掌上,
无忧地成长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