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休值班时的一次“闯入”,让我在崔熙桐的成语本与日记本里,读懂了二年级孩子对文字与集体最纯粹的热爱。
昨天中午,当大多数孩子在午休中酣睡时,崔熙桐的座位前却亮着专注的光。我放轻脚步走近,见她左手紧紧按着字典,右手握着笔,在成语本上工整地写下“报仇雪恨”“宝马香车”,笔画里透着一股较真的劲儿。写完成语,她又翻开日记本,对着字典查拼音、辨字形,一点点把想法落进格子里——那本是二年级孩子还没完全掌握的日记写作,她却用字典当“拐杖”,硬是在纸上铺陈开满满的一页。
她太投入了,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和字典翻页的轻响,成了午休时最特别的旋律。我凑到她本子前,那些带着拼音、偶有涂改的文字,却写得格外动人:“我发现今天不是平平无奇的一天……看到有同学没穿校服,我特别着急,怕影响班级的量化积分……” 一个识字量有限的孩子,愿意为了记录思考去和字典“死磕”,更把班级的荣誉悄悄揣进了心里。
再看她写的《音音》小短文,把同学的优点、老师的喜爱都细细描摹,字里行间满是真诚的观察。原来在她的世界里,成语的积累不是任务,日记的书写不是负担,而是她观察生活、表达心意的桥梁——一边用字典搭建识字的阶梯,一边用笔尖传递对集体、对同学的牵挂,这两种成长的姿态,在她身上开出了并蒂的花。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教育的美好就藏在这些细节里:孩子对着字典蹙眉的认真,日记里为班级积分着急的纯真,还有把同学优点记在心里的细腻。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恰恰是语文学习与品格成长的生动注脚。